努力推动水利工作上新台阶
——访晋城市水利局局长张宝贵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强加快水利建设,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我市如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做好今年水利工作,为“十二五”奠定良好的发展之基?日前记者采访了市水利局局长张宝贵。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张宝贵说,“中央一号文件对水利工作的定位,是党对水利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从我市讲,十年九旱,同时全年降雨比较集中又极易暴发洪涝灾害,境内地下水严重超采,地表水十分有限,山区农民群众饮水紧张,工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制约,做好水利工作的难度相当大。不过今年我们还是要克服困难,抓好“井”字形大水网工程建设,强化供水排水能力,解决8万余人饮水标准问题。对11座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建设3个500亩以上的农业节水园区,新增和改善节水面积3万亩。完成水保初治面积10万亩,实施生态修复面积20万亩。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整治丹河泽州段、泽州长河、沁水县河、固县河、阳城获泽河50公里河道。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搞好分行业节水工作和示范工程建设,完成兰花集团田悦化肥、煤转油、永丰化肥3家企业的节水技术改造,达到生产企业工艺废水零排放。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全市以建设新型能源和煤化工基地为重点,新上了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骨干产业项目,供水形势更为紧张。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团结一致真抓苦干,水利建设突飞猛进,取得辉煌成就。2010年,全市年取水量达到5.2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2.8亿立方米。解决了2251个自然村,64.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万亩以上中型灌区灌站7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1.48万亩,发展高标准节水农田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7万亩,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从140立方米降到100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业灌溉水利系数从0.48提高到0.58。农村水电项目星罗棋布,正在发挥效力。仅去年就解决了22.3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占年计划的111.6%;完成农业实灌面积55.8万亩,占年计划的112%;完成水保治理面积14万亩,占年计划的140%;生产成鱼1235吨,占年计划的103%。
张宝贵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再造一个新晋城,这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确保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我市今年水利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保障转型跨越可持续发展用水需求为首要任务,以构建晋城市“井”字形大水网为主线,以实施农田灌溉、饮水安全、河流整治、病险库加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为举措,着力增强水旱灾害应对与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能力、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能力、科学治水与依法管水能力,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建设新水源工程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主题。张宝贵说,虽然目前“四供八库”初步建成,17座病险水库得以修复,但水源还是比较紧张,“十二五”要上马修建15座小型水库,新增2500万立方米供水能力。今年要完成11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同时,着力兴建以张峰水库供水工程主要干线与新规划建设的骨干供水工程干线形成井字形大水网,区域水网与大水网对接,最终实现沁河水、丹河水、卫河水与各水源工程、供水工程的联合调度,大水网涵盖城市规划的六区、主要工业带,经济发达地区,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结合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统筹解决农村水利新问题,使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
张宝贵说,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是水利工作的重点。今后要从根本上扭转农田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基本完成大灌区、中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为农业生产提供足够的水源,确保粮食安全。一是要抓住中央和省级对小型农田水利加大财政补助专项资金规模的机遇,抓好全市7处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同时依托小泉小水兴建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农田小型水利工程。通过实施“一矿一池一园区”战略,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示范园区,使全市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9.473万亩,比“十一五”净增7.5万亩。继续实施水保治理大户扶持奖励政策,引导社会闲散资金投入水保治理,提高土地的抗旱保墒保肥能力。深入推进和全面落实“防、撤、抢”体系建设,在受洪水威胁的地带及水库、淤地坝下游地区,建立和完善“防有法、撤有序、抢救有力”的防洪保安体系,切实加强和提高各级防汛指挥能力。认真抓好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搞好河流监测工作,确保防汛设施能经受住洪水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