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对于河北省来说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降水量在全国沿海省份和经济大省中最少、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以干旱着称的以色列、没有过境的大江大河、年均超采地下水40亿立方米。
水,对于河北来说也是一个充满希冀的话题。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水利。站在新起点,突破“水瓶颈”,打造“水支撑”,河北兴水之春满载着7100万燕赵儿女的民生期冀。
■水之疾缺水之痛和欠账之忧
河北有多缺水,看看消失的湿地就能一目了然。
上个世纪60年代,河北省仅平原湿地就有30多处,遍布乡村的洼淀内都存着水。一位水利专家回忆说:“那时,大小河流常年有水,平原水井用一根扁担就能提上水来。”
近50年来,河北省湿地日渐萎缩,湿地面积由原来的1.1万平方公里减少至现在的600平方公里。如今,平原只剩下白洋淀、衡水湖、大浪淀和南大港,且每年靠水库和黄河水补给,如果没有补给,恐怕早已消失。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000立方米已是国际公认的警戒线,500立方米是极度缺水,而河北省人均水资源量仅307立方米,为全国的1/7。
燕赵大地不仅饱受缺水之痛,更面临水利欠账之忧。
防洪保安体系薄弱——河北省有500多座小型病险水库、260余条河道堤防、13处大型蓄滞洪区和海堤防普遍存在年久失修的问题。
今年汛期,记者来到平山县石羊沟水库,这座小Ⅱ型水库自1979年6月竣工后再也没有修缮过。水库大坝连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都达不到。一旦来洪垮坝,将直接威胁下游一公里处石羊沟村300多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河北省有2000多万亩耕地没有灌溉设施,近3000万亩没有节水工程,140多处大中型灌区防渗率只有18%,田间配套率不足20%。
秋灌季节,记者在衡水深州看到,即使在河北省最大最先进的灌区——石津灌区,末级渠系依然大多数没有做防渗设计。
水生态环境脆弱——河北省一些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超采造成20个地下水漏斗区,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
在沧州,数百米的深井随处可见。100米、300米、上千米,井越打越深,地下水越来越少,这个世界最大的漏斗区,正在透支未来。
在水危机背后,暴露出当前粗放的水资源发展方式:资源短缺与用水浪费并存,生态脆弱与开发过度并存,污染治理与超标排放并存。
长此以往,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难以承受,经济发展难以持续。“总体来看,河北省水利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河北省政府有关负责人坦言。
■水之利增量上谋发展,存量上求突破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近年来,河北省大力推进农田水利、人饮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生态环境治理等工程建设,为群众带来了更多实惠。”河北省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秋收时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定兴县西辛告村的村民享受到了秋收的喜悦。许多村民告诉记者,今年的大丰收要归功于去年铺设的地下输水管道。“一亩地浇一次水可以节水10多立方米,一年要浇六七次,可以省水100立方米左右,比起过去的垄沟漫灌,管灌节水效果十分明显。另外还可以省去翻修两次垄沟的成本,既省电又省工。”村民王俊卿说。
水兴则农业兴——围绕河北省政府确定的建设40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目标,河北省选出了首批19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在农田水利规划、建设投入、配套资金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目前已完成投资3亿多元,发展管道节水面积70多万亩,新增年节水能力7000万立方米,可增产粮食6500万公斤。
截至目前,全省兴建万亩以上灌区160处,机井90多万眼,发展有效灌溉面积6829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900多万亩。粮食总产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50亿公斤增加到现在的280亿公斤。
惠民生始终是河北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省农村尤其是山区和滨海地区,历史上就存在着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多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对农村饮水工作高度重视,将饮水安全列入“十项民心工程”。从2005年开始,国家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河北省有1962.2万人列入国家2005~2013年规划。
水治则天下宁——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共建成各类水库1086座,总库容为114亿立方米,开辟或整治骨干行洪河道、排沥河道50余条,建成堤防两万多公里,建立重点蓄滞洪区13处。目前,河北省遭遇一般洪水能保障安全度汛,遭遇特大洪水能减少灾害,遭遇中等干旱年份可以基本保证城乡供水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
在增量上谋发展——引黄调水的顺利实施,连续17年共引黄河水35亿立方米,保障了衡水、沧州等市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改善了白洋淀、衡水湖的水生态环境。
在存量上求突破——目前,全省相继建立和完善了定额管理、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等一系列用水管理制度,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从2005年的77立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42.5立方米,全省年用水总量从上世纪90年代每年230亿立方米下降到现在的不到200亿立方米。为改善平原地区水生态环境,共关停城市自备井2000多眼。
■水之策“三条红线”引领惠民之路
河北省立足省情、水情,力求突破“水瓶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依法治水、改革创新,突出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与管理,着力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成为河北省水利发展努力的方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建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必然选择。”河北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郭卓然说。
节水——“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年用水总量将控制在226亿立方米以内,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7,全省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00万亩,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7%,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调水——到2020年,河北省将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河北省将基本形成冀中南地区新增用水以引江引黄为主、冀北地区新增用水以新建水源工程为主、冀东地区新增用水以重新调整滦河用水量为主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届时,完成南水北调、引黄工程建设后,可实现年调水量46亿立方米,将大大缓解河北省水资源短缺矛盾。
治水——“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将基本完成规划内中小河流治理,全面完成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系统建设,防洪抗旱减灾能力明显提高。到2020年,城市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控制,严重超采区状况得到明显好转;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两万平方公里;建立白洋淀、衡水湖等重点河湖生态应急补水机制。
惠民——河北省将大力发展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加大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在山丘区兴建“五小”水利工程,在引黄沿线建设一批农业灌溉配套工程。城市水环境治理则以确保城市防洪安全为前提,优先利用中水,积极利用雨水,到2015年中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紧密结合农村新民居建设总体部署,继续按照统筹规划、城乡一体、以适度规模联村集中供水为主的思路,完成1960万农村人口和368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项目建设。据悉,到“十二五”末,河北省将基本解决全省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展望未来,到2020年,河北省将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体系、水利科学发展的现代管理体系等“四大体系”,大幅度提升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保障能力。
长话短说
别让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
赵娜
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很低,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在缺水的同时,还存在严重的用水浪费。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较低,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水平。同时,日益严重的水污染使水资源短缺问题更为严重。
为扭转现状,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建议从以下3方面入手:
一是坚持开源节流并举、把节流放在首位的方针,转变以往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而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及保护重视不够的局面,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
二是积极创新水资源保护的方式方法,着力破解制约水资源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三是创造良好的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污染的社会氛围,提高人们保护水资源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