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环境污染依然严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亟待进一步加强……”10月2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作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时说出了我国当前环境保护中的问题。
而在印象中,好像从未对环境污染有如此强烈的措辞。当然这也因为10月份,从北京到南京,中国众多城市连续的雾霾天气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空气质量产生质疑,一时间众说纷纭。而环保报告已经明确指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性大气污染日益突出,广州、深圳、上海、南京、苏州、天津等大城市的灰霾天数已占全年的30%到50%。再看看我们必须要喝的水:周部长指出在全国排查的4.46万家化学品企业中,72%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太湖等重点流域沿岸,距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环境敏感区不足1公里的占12.2%。有的虽未造成污染,但悬在水源地的化学工厂就是定时炸弹,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周部长所说的事实告诉我们,环境污染的治理已经是火烧眉毛,再不下大力气来治理,中华民族的生存境遇堪忧。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是错误的“GDP观”。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追求GDP本身并没有错,它能让国富民强,使人享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富裕成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就是最好的例证。在喜悦中,我们更需要警惕快速的经济增长带来的GDP是否健康、是否可持续。
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制造”常常处于产业链末端,所造出的产品很多是高能源损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低附加值的。广东省新塘镇被誉为“世界牛仔裤之都”,大大小小的牛仔裤厂有近3000家,逾10万名来自中国各地的工人从事牛仔裤印染、漂洗等工作,尽管小小的镇子创造出了巨额的GDP,但整个牛仔服装产业带来的水污染也是触目惊心的。现在,我们意识到环境污染的问题,开始大力治理,但投入的巨资不能一时见效,青山绿水的日子也就越发值得尚未被污染地区的领导者深思。
过去我们用环境换GDP,现在必然要用GDP来挽回环境。因为空气污染了,水质变坏了,土壤贫瘠了,人们就无法生存,那是再高的GDP也无法换回过去的。GDP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好坏的重要衡量标准,但它并不是全部。我们追求的经济发展应该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付出的资源、能源、环境代价应在一个科学的范围内。未来的发展,是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