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瞰千岛湖

千岛湖近景 资料图片
我们为水污染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水质尚好,前景堪忧
如今没喝过农夫山泉的人可能不多了,瓶装农夫山泉最初那些年都取自千岛湖的水。千岛湖是国内水质最好的天然淡水源地。但是有报告说2010年5月,那里水质营养状态呈加剧之势,部分湖面蓝藻异常增殖,前景堪忧。
连续两年,政协委员都关注着千岛湖的水资源保护。
在2010年底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去千岛湖实地调查研究。
2011年11月8日,政协召开对口协商会,与国务院7个部和浙江、安徽两省一起,面对面协商如何保护千岛湖水资源。
千岛湖的污染源是怎么形成的呢?
由于这一流域上下游地区正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急剧扩大。上游的黄山市2010年仅工业废水排放量就有约1124万吨。千岛湖湖区所在的浙江淳安县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为693.3万吨。
为了保护千岛湖不受污染,浙皖两省都付出了努力和代价。但保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政协委员提出保护千岛湖除两省之外,还应从国家层面进行协调管理。
千岛湖水须“死保”
要增强保护千岛湖的忧患意识。调研后,委员们提出要深刻吸取太湖、滇池、淮河等先污染后治理的惨痛教训,遏制水质继续恶化的态势。
千岛湖处于人口众多、城镇密集、经济社会比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它是华东地区重要的战略储备水源。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说,千岛湖既发挥着重大的防洪、供水、发电和旅游功能,又承担着作为我国大型水库、湿地所特有的生态功能。千岛湖及新安江流域不仅是浙、皖两省的重要生态屏障,而且事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生态安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前,千岛湖水资源保护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张维庆建议,应由发改委牵头,环保部、水利部等等相关部委共同参与,尽快建立跨流域、跨省区的协调管理机制,同时制定新安江流域生态和水资源保护规划。
“先污染、后治理不是谁买单的问题。污染后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全国政协委员卜漱和建议,“千岛湖的水必须死保。尽快治理上游地区,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坚决关停。千岛湖是旅游热点,这与保护优质水源有矛盾,要严格划分功能区。”
不能像“聋子的耳朵”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倪晋仁说,在国家标准中,总氮、总磷等指标是反映水体富营养化水平的。总氮、总磷浓度偏高是千岛湖水质的一个重大问题,但过去人们对此不以为然。要不,氮、磷指标监测超标,怎么会像聋子的耳朵 摆设。
因此,在调研组看来,保护千岛湖水资源,要有规划,更要有行动,措施要落到实处。
倪晋仁说,千岛湖保护涉及上、下游的利益平衡问题,要建立浙、皖两省互利的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要落实到位,各个环节都应该与氮、磷浓度的消解挂钩。
政协委员认为,千岛湖水资源保护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生态补偿机制要有利于上游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水质的改善。“补偿的主体、补偿标准和费用,这些具体实施细节都需要从国家层面来确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张基尧的话反映了大家的共识。
资料链接
浙江、安徽两省建议
建立国家层面保护机制
千岛湖98%在浙江省淳安县境内。入千岛湖的最大河流是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山脉的新安江,入湖水量约占总入湖水量的60%以上。为保护这一湖好水,两省需要共同协力,国家也要建立协调、监督和考核机制。
浙江省建议,从源头严控重污染产业发展,加快启动千岛湖全流域的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定和建设。国家层面要加快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一套先进灵敏的监测分析预警体系,并尽快建立健全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实施的执行监督和协调处置机制。
千岛湖上游属于安徽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与下游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抢抓发展机遇尤为迫切。但是为了保护水源,当地放弃了不少发展机会,因此,安徽省建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综合协调机制,承担流域统筹规划、制定制度、协调利益等主要职能,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年度考核。可比照国家限制开发区域政策,把相关扶持政策延伸覆盖到该区域,推进上下游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