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获悉,今年黄河流域首次全面启动了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核查工作,确切把握黄河流域水污染形势变化,破解制约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瓶颈。
据悉,从今年4月份开始,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与流域各省(区)和委属有关单位已全面核查近3000个入河排污口,获得基础信息近10万余个。同时在摸清流域入河排污口现状底数、宣传贯彻相关法规、整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虽然黄河水污染治理力度有所加强,但水污染的基本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形势仍很严峻。据统计,每年有上百亿元被黄河水污染所吞噬,黄河水污染问题已成为沿黄人民群众难以承受之痛。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沿黄群众生活质量提高对水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黄河水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依法全面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已是势在必行。
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全面加快水利发展改革步伐,出台了中央一号文件并召开了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了"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的战略地位,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全面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三条"红线",这是国家应对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这一现实的重要措施。入河排污口的核查,系统、全面掌握流域入河排污口现状,不仅是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的水功能区管理、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各项水资源保护制度的核心基础工作,也是解决黄河水污染问题、确切把握黄河流域水污染形势变化、及时制定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的突破口和关键所在。
据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负责人介绍,在今年的核查工作中,为确保黄河流域内的入河排污口、支流、农灌退水口,及入河排污口的数量、布局、特性以及流域经济社会概况、水资源开发状况和历史突发性事故的调查等各方面的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核查采取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措施,要求全面、系统掌握入河排污口的数量,GPS定位各入河排污口位置,查清排入的水功能区、排污类型、排放方式、排放规律,确定废污水入河量、主要污染物入河量等,建立流域各类入河排污口档案和信息数据库,为科学监管入河排污口和开展风险评估奠定基础。同时,要求黄河流域八省(区)及基层局对此次核查工作高度重视,各承担单位均要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并采取多项措施,强力推进该项工作的实施。
经过为期半年的走访调查、收集资料和现场水质监测等工作,各单位入河排污口核查的基础工作已全部完成。据不完全统计,本次核查共完成近3000个入河排污口核查,获得基础信息近10万余个。截至目前,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基础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已基本完成,进入实质建设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