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18日的一场暴雨,让武汉全市80多处严重渍水,影响市民出行,有网友调侃:“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到武汉看海”。
昨日,在武汉市“两会”上,到武汉“看海”再次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所关注。其中,不少代表和委员都提交关于破解武汉城市内涝问题的相关议案、提案,有政协委员指出,“如果设计标准不提高,还是老办法,将来到武汉看海的问题会更加严重。”
一下雨孩子就得趟水上学
位于江岸区韦桑路的武汉市八十一中是该区域典型的“海区”,逢雨必涝。
“去年6月份下的一场大暴雨,导致学校门口的积水达一米多深,都可以划船了。” 昨日,家住八十一中附近的张女士回忆。一位送孩子上学的家长称,以前下雨的时候学校外面都是一大潭水,孩子经常得赤脚提着鞋子从这里经过,开车根本不敢从这边走。
昨日,江岸区水务局一名负责人解释,八十一中门前积涝的原因,是由于该处是周边最低点,再加上排水出口的二七横路排水工程还没有完成,形成了瓶颈,周边的水往该处流导致该处排水不畅,形成严重渍水。
该负责人表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江岸区政府投入350万元,由区水务局负责实施韦桑路拖管工程。在不开挖路面的情况下,在路面下钻孔,将排水管道直接拖到地下,该拖管工程完成后,再下雨时,雨水可经由这条直径为600毫米的排水管直接排入建设大道箱涵,有效缓解该处渍水。此外,为彻底解决该处渍水,武汉市、区政府部门正在研究加快推进二七横路排水改造项目,八十一中门前“看海”的情形会得到有效缓解。
据悉,为解决辖区渍水问题,7月份以来,江岸区共投入720万元,改造了解放大道解放公园门前排水管道。
“下水管网历史欠账太多”
昨日,武汉市人大代表、洪山区青菱街党工委书记李小明说,武汉“看海”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老城区地下管网没有实施雨污分流,或者干脆没有建设城市地下污水收集管网;新开发建设的小区及城市道路,虽然有下水管网,但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疏捞,管网淤积严重。
李小明曾担任洪山区水务局局长,他说,老城区城市地下管网历史欠账太多,没有实施雨污分流的城市管网,一旦遇到集中降雨,雨水便和污水混合在一起。由于雨污不能分流,平时只能满足污水排放的地下管网承载力一下就达到了饱和,导致雨水不能及时通过下水系统流入大江大湖,从而在短时间内形成路面渍水。
“不仅如此,由于城市道路地下管网长期得不到彻底清理,武汉市多处道路下水管网的标高低于污水入江港渠的标高,使得城市下水管网污水不能实现正常排放,从而出现下水管网的"肠梗阻"。”李小明说,要破解城市内涝问题,重在加大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投入,加快推进管网建设与维护。
“对老城区的地下城市管网进行重新布局规划和改造,对新建的地下管网注意日常维护和清理。只有给地下管网及时地疏通"肠胃",才能提高地下管网的消化能力。”李小明说。
武汉市政协委员
地下排水系统应按“降水极值”设计
昨日,台盟武汉市委提出《加快和完善我市地下排水系统建设的建议》,武汉市政协委员、台盟武汉市委副秘书长赵晓河说,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武汉必须加快和完善地下排水系统建设,“首先武汉要把地下排水系统建设列为专项规划加以编制,结合武汉市建设和发展,尽快规划和建设地下排水系统,并列为专项规划。”
目前的排水系统太落后
“按照老标准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具有长远眼光,要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排涝设计标准,完善排水体系。”赵晓河说,国外地下排水系统甚至可走汽车,但我们有的连人都进不去,过于落后。
目前大多排涝设计都是根据“降水平均值”来进行设计,许多政协委员认为应该根据“降水极值”来进行设计。“如果设计标准不提高,还是老办法,将来武汉看海的问题会更加严重,因为城市高楼大厦越来越多,排水管网建设如果设计不到位,改扩建将更难。“赵晓河说。
“城市内涝还与湖泊被填有直接关系。”赵晓河说,武汉湖泊面积和数量锐减,导致湖泊对雨水调蓄功能减弱,因此一碰到暴雨,雨水就无处排放,“因此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要依法严格保护湖泊,遏制湖泊萎缩退化。”目前武汉中心城区38个湖泊,还面临着继续被侵蚀的危险。
治涝要先“治官”
今年武汉城市渍水严重问题出现后,武汉市对水务部门进行了问责,相关责任人受到处分。侨联武汉市委员会提出集体议案《关于武汉市内涝的几点建议》就认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首先要治官。他们认为今年全城多处出现严重渍水不仅仅是水务部门一个部门的问题,规划、城建、交通、环卫等相关部门应该共同承担。清淤不及时、整改通知不兑现,执法不力等现象都应该追究当事人责任。
市政协委员、武大教授张维昊认为,解决内涝问题除管网建设外,还得在管理上下功夫。
去年6月9日,武汉下暴雨,武汉大学附近积水最深处达1.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