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届二次全会和刚刚召开的滇池主要河道整治工作会议要求,以更大决心加速推进河道治理。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局长柳伟表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巩固提升入湖河道整治成果,抓好未达标河道的整治工作,把河道整治与城市截污干管建设结合起来,采取远、中截污方式,最大限度减少末端截污,确保在“十二五”内入湖河道水质全部达到阶段考核目标。
“十一五”期间
36条出入湖河道整治成效显著
监测数据表明,由河道进入滇池的水量年均近9亿立方米,约占滇池流域入湖水量的73%。柳伟介绍,入湖河道是污染物进入滇池的最主要通道,每年入湖河道及支流沟渠向滇池输入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分别为72%、79%和80%,年均向滇池输送的污染物负荷量接近80%。入湖河道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滇池治理的成效。
“十一五”以来,市滇管局积极协调、指导各县区开展入湖河道综合整治。按照入湖河道、支流、沟渠需达到“河床湿地化、河堤生态化、河岸景观化”的要求,对36条出入湖河道开展了堵口查污、截污导流,两岸拆迁、开辟空间、架桥修路、道路通达、河床清淤、修复生态、绿化美化、恢复湿地、两岸禁养、净化环境等一系列整治举措。截至目前,入湖河道两岸拆临拆违拆迁258.5万平方米,封堵主要入湖河道排污口4971个,铺设截污管道353.4公里,绿化美化728.7万平方米,湿地建设14992.2亩。通过实施河道整治,河道水质明显提升,河道沿岸周边环境得到较大改善,36条出入湖河道已成为36条绿色长廊,呈现出水清岸绿景象,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大观河的巨大变化,让百姓看到了滇池治理的希望!”省专家督导组副组长、大观河督导长高晓宇深有感触地说。他认为,“十一五”期间,36条出入滇河道经整治后,水体水质和周边环境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确保“十二五”内
入湖河道水质达到阶段考核目标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田欣在对出入滇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主要入湖河道水质明显改善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强调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进出入滇池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特别要突出抓好坚持抓源头,全面推进截污和污染源控制;坚持抓配套,全面推动各支流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等“八个坚持”。并明确指出,对23条不达标河道的整治,要细化到责任单位,纳入年度计划,限期完成。要继续完善“河长制”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进一步明确阶段性目标任务、责任,增强河长的针对性、有效性。实行最严格的河道监督考核制度,河流径流区领导对辖区污染目标的总负责,分段监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加强监控,防止完成整治河流的污染反弹。
为此,“十二五”期间,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将针对入湖河道整治中存在的资金缺口增大,市政、片区截污干管不完善,造成“导流”滞后,以及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导致在河道综合整治中存在部分企业、住户因自身利益受影响,对河道综合整治不支持,工作开展存在阻力等问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从单纯的河道整治中“跳出来”,将“导流”工作放在第一位,把河道整治与城市截污干管建设结合起来,根据片区截污干管分布情况,本着河道流经区域与片区就近的原则,采取远、中截污方式,最大限度减少末端截污。同时,要不断加大入湖河道排污口治理力度,建干管、抓“导流”,把河道截污治污工作由主要入湖河道向支流沟渠延伸,确保污水进管(湿地),雨水进河,实现“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河道”。确保“十二五”期间,实现23条入湖河道水质达标阶段考核目标。2012年,计划重点推进未达标条出入河道、支流沟渠的综合整治。目前,36条河道整治工程已大部分完成,7条河道整治工程已经开工,其他河道整治工程的准备工作正有序开展。
昆明市滇管局副局长王丽华介绍,具体来说,市滇管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从5个方面加强河道整治工作:
一是对已达阶段考核目标的河道要巩固提升整治成果,做好日常管理,确保不反弹。
二是将未达标河道列为今年的河道整治重点,研究分类整治方案,确定和实施具体的整治项目和内容,确保在“十二五”内全部达标。
三是抓紧修订河道管理长效机制,实现河道管理制度化。
四是加大河道整治及管理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各界为河道整治贡献智慧和力量。
五是继续指导督促各县区做好河道整治项目和日常管理工作。(昆明日报记者 张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