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8时,随着引黄入冀渠首位山闸的关闭,2011-2012年度引黄入冀位山线路应急调水工作也顺利结束。
市位山灌区管理处灌溉科科长姜海波介绍说,为缓解河北省白洋淀、衡水湖干旱缺水局面,同时兼顾沿线农业用水,国家防总决定实施2011-2012年度引黄入冀应急调水。此次应急调水自2011年11月15日8时开始,至2012年2月6日8时结束,历时84天,渠首位山闸引黄水量和河北省收水量均超计划完成,有效缓解了河北省南部引黄供水区的干旱缺水局面,改善了白洋淀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
1993年至今17次开闸放出51亿立方米黄河水
姜海波介绍说,河北是缺水大省,不得不通过超采地下水解决“用水荒”,结果带来地面沉降、提水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在此情况下,便先后有了引黄入卫、引黄济淀等引黄入冀工程。
引黄入冀有三条线路,分别从聊城、德州以及河南向河北输送黄河水。其中,从聊城向河北引黄入冀线路为位山线路。2011-2012年度的这次已经是位山线路第17次引黄入冀应急调水。“因为春夏秋三季聊城灌溉用水需求量大,甚至有时黄河水都满足不了聊城的需求,所以,一般应急调水都是在冬季。在每年的11月份左右,根据冰期及黄河流量来决定每次的调水天数,去年时间就比较长,直到5月份才放完水。今年黄河流量比较大,且因天气因素未造成大面积结冰,今年的时间比较短,历时84天。”市位山灌区管理处办公室马胜男说。“2010年12月13日至2011年5月10日,2010-2011年度引黄入冀应急调水顺利结束,此次引黄入冀应急调水历时149天,黄河渠首位山闸累计放水6.69亿立方米(含部分山东位山灌区用水),河北省累计收水2.78亿立方米,向白洋淀送水0.93亿立方米,抬升白洋淀水位至7.47米,较应急调水前水位升高0.87米。”姜海波说。
姜海波说,自1993年引黄入卫工程临时输水至今,共实施了17次引黄入冀,累计引黄河水51.044亿立方米,其中引水量比较大的是2006至2008年间实施的两次引黄济淀应急生态调水。
白洋淀濒临干淀 引黄济淀工程启动
姜海波说,2006年、2007年,华北北部干旱少雨,造成河北省严重缺水,有“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濒临干淀。为缓解白洋淀地区干旱缺水状况,改善淀区及周边生态环境,保证周边生活、生产用水安全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用水,2006年和2008年实施了两次引黄济淀。
据介绍,第一次引黄济淀应急生态调水于2006年11月24日开始,2007年2月28日结束,历时97天,渠首位山闸引黄水量4.79亿立方米,河北刘口闸累计收水3.4亿立方米,其中白洋淀收水1.001亿立方米,衡水湖、大浪淀分别补水0.65亿、0.69亿立方米,第二次引黄济淀应急生态调水于2008年1月25日开始,6月17日结束,历时145天,渠首位山闸引黄水量7.21亿立方米,河北省刘口闸累计收水4.84亿立方米,其中白洋淀补水1.566亿立方米,衡水湖、大浪淀分别补水0.645亿、0.577亿立方米。
另据了解,2009年又实施了引黄济津济淀应急调水,自2009年10月1日至2010年2月28日,历时161天,渠首位山闸引黄水量9.89亿立方米,刘口闸累计收水8.05亿立方米,其中河北省累计收水3.3亿立方米,天津累计收水4.75亿立方米。
通过实施引黄济淀应急生态调水和生态保护措施,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水质不断变好,核心区水质已达Ⅲ类标准,基本接近40年前的水平。
引黄入冀黄河水润泽河北
这17次引黄入冀已累计向河北输送51.044亿立方米黄河水,最近一次的2011—2012年度位山线路引黄入冀,河北省引水量达4.4亿立方米,供水目标为白洋淀、衡水湖及沿线部分县(市)农业用水,补水完毕后,衡水湖湖区湖面可上升1.6米,为维持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保障城市生产、生活用水起到积极作用。
另据了解,近年来,随着国家“引黄济淀”工程的实施和当地保护力度的加大,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物种资源日益繁多。据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管理处统计,白洋淀有常见的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26种,大型水生植物47种,以芦苇、香蒲、荷花为主。另外还有底栖动物38种,鱼类54种,哺乳动物14种,国家保护动物5种。“引黄入冀有效缓解了河北缺水的问题,对于河北的好处不用多说,对聊城来说,将水送到河北没有什么效益可言,虽然是一项政治任务,聊城必须完成,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是聊城作出的贡献,在这方面聊城绝对称得上是贡献大市。”姜海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