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的暴雨,让江城严重渍水,“到武汉去看海”成为网络笑谈,令人尴尬。据武汉市水务局介绍,该市将对主城区88处严重渍水点各个攻破,一点一方案。新生路和前进路两大泵站间连通渠的率先开工,吹响了排涝抗渍冲锋号。
解穴
重点攻克8个立交涵洞
同样的设备、同样的暴雨,去年6月,汉口新华下路立交涵洞严重渍水超过8小时,而常青路立交涵洞几乎没有渍水。“一个渍水点,反映的是周围整个排水系统的问题。”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负责人表示,88个渍水点各有各的症结,需要对症下药,综合治理。
针对8个立交涵洞,首先要改善其周边排水系统,不要让雨水过度集中在涵洞下,将大凼子化整为零,这样渍水才能更快排走,减小对交通的影响。其次是保证涵洞泵站的排水效率,将周边井盖都改成密封井盖,防止排走的水回流。此外,一些涵洞下的井盖管网收口太小,也需要更换,同时增强应急抽排能力和通道备用。
记者在这张“药方”上看到,每个渍水点都有责任单位和完工时间。今年4月下旬前,将完成竹叶山、金家墩、新华下路、武东、晒湖、小东门、岭南路等7处立交排水工程,年内完成栅栏口铁路立交排水工程。最为薄弱的8处立交涵洞一一“解穴”,排渍能力将大幅增强。
通经
疏浚8条骨干箱涵港渠
黄孝河明渠及箱涵、机场河明渠及箱涵、茶港箱涵、金沙明渠、巡司河、汉阳六湖连通港渠,这8条排水骨干渠道,承担着武汉市主城区438.7平方公里的雨水汇集排出任务,是否畅通直接关系到渍水难题能否攻克。今年武汉市拿出1.3亿元,要对这8条骨干渠道打通“经脉”。
这8条渠道清淤长度共达35.77公里,清淤量将达到113.8万立方米。其中除黄孝河和机场河箱涵年内完工外,其余6段都将在今年4月底前完工。
据介绍,黄孝河和机场河箱涵,20多年来一直没有进行过大规模清淤疏捞,经探测,其中的淤泥深度大约70厘米。以黄孝河箱涵为例,其有效高度平均约2.2米,淤泥就占据了近三分之一。另外,由于箱涵多年未曾打开过,内部充满有害气体,下井清淤需要先更换气体,相关实验准备正在推进。
武汉市水务局负责人表示,清淤完成后,不仅将大幅改善港渠排水能力,还能改善水质和周边区域生态环境。
疏络
修建3条排水入江动脉
武汉三镇的渍水,最终要排入江中,而3条排水入江大动脉的建成,将有效缓解渍水难题。
记者从水务部门了解到,东沙湖西线工程(罗家港、沙湖港、新沟渠扩建),主渠道将在汛前贯通,罗家路排水流量将达到55立方米/秒,到时,武昌徐东路、东湖周边、沙湖港沿线多处渍水隐患将得到治理。同时,东沙连通初期雨水箱涵尾段4月底前与沙湖港连通,武大、茶港、水果湖周边等地渍水问题也将得到缓解。
汉口方面,机场河、常青泵站二期扩建工程4月底前通水,区域排水能力预计将翻两番,硚口、江汉区等多处渍水地段将受益。
汉阳方面,杨泗港泵站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调试和移交,将解决汉阳国博中心北面、马鹦路周边的排水问题。同时在建的四新泵站建成后,排水流量可达105立方米/秒,可大幅缓解汉阳渍水区域压力。
武汉市水务局负责人表示,通过各项疏捞、工程改造建设,武汉市整体防渍能力将提升一个档次,但要彻底告别“看海”景象,还需要五到十年持续大投入大建设。水务部门在保持对排水管网日常维护的同时,还将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支持,形成排水应急联动预案,包括企业单位自救、街道社区动员等措施,形成像防汛一样的防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