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型高校”南京师范大学通过草地绿化喷灌改造,节水效果显著。
浦口区碧云山庄小区雨水收集利用池。
大学生志愿者宣传节约用水。
2006年,我市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地区。2008年,经省政府批准后此项工作开始付诸实施。2008—2010年期间3年里,我市紧紧抓住“丰水型”地区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工作的特点,把“节水减污、节水减排”作为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结合本地实际,按照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树立以节水促减污、节水保发展的理念,发挥政策引导以及政府主导作用,经过3年试点建设,南京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市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等主要指标均达到国家创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地区的要求,走出了一条丰水型城市节水的新路子,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2012年2月21日,受水利部委托,省水利厅将在我市召开南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专家评估会,对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3年工作取得的成绩作出总体评价,为我市顺利通过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验收奠定基础。3年来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取得了哪些成绩,积累了哪些经验与做法,工作中有何亮点与特点?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市长挂帅任组长,打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组合拳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单个部门之事。”市节水办负责人介绍,节水型社会建设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参与部门很多,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打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组合拳,使这项工作有序展开。据了解,2008年4月29日,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动员大会召开,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政府25个有关部门和全市13个区县参加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10年9月,根据人事机构变动情况和工作需要,及时调整了领导小组成员,新任市长继任组长。
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负责具体的日常工作。按照创建工作时间节点,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下发了《南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意见》和《南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和工作机制》,明确了各部门职能分工,确立了部门共同协作的工作机制。把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施、协调、监督及考核工作分配到具体部门。按照南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市、区县、各部门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专门人员,保证按规定的进度和质量要求全面完成工作任务,市政府各部门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形成了齐头并进、争先恐后的工作氛围。
节约用水,人人有责。让人欣喜的是,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我市市级机关发挥带头和表率作用,提倡所有工作人员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据统计,与2007年相比,2010年我市包括区县政府在内的103个市级机关单位,人均用水量下降了34%。
树立全省“一盘棋”意识,3年新建12座污水处理厂
南京是一座集山水城林于一体的城市,长江穿城而过,境内湖泊水库星罗棋布,大小河流纵横交织,是典型的南方丰水型地区。按常住人口计算,本地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有264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用水主要依赖于过境水资源,全市80%的生活和工业用水来源于长江。
据统计,每使用1吨清洁水,排放产生0.7吨污水。全省8个滨江城市,南京位于最上游,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树立全省“一盘棋”意识,选择节水减污为突破口,牵住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牛鼻子”,确保下游城市生产、生活用水的可持续发展,确保长江节水型社会建设生态健康。2007—2010年试点期间,我市加大了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工程建设力度,新建成污水处理厂12座,乡镇污水处理站32座,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由每日104.5万吨,提高至每日180万吨以上。目前,全市基本消除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空白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89%。2010年,我市又开始实施城区雨污分流工程,未来几年预计将投入183亿元,使污水管网收集和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工业节水突出减排和循环利用,农业节水重点发展现代农业
我市每年用水总量中,工业和农业用水占大头。我市又是一座重化工城市,在工业领域中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工业节水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2007年以来,先后对南京化纤厂、南京化工厂等10家污染企业提前停产或限期搬迁到工业园区并进行整体改造,到2010年底,实施清洁生产并通过验收的重点企业有140家,累计关闭了203家小化工企业。此外,我市还组织实施了八大行业节水行动,以32家重点用水企业为实施对象,加强了先进节水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调整了我市企业用水结构。试点建设期间,在工业增加值年增长41.7%的情况下,一般工业年用水量减少了1.26亿立方米,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年排放量减少了24.6%。
农业领域节水一方面控制用水总量,另一方面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面源污染。3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持续进行大、中型灌区的配套续建和节水改造,建设了一批节水增效示范区。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了灌溉暗渠,明排衬砌等工艺。在蔬菜瓜果生产园区推广了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微灌。全面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加大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力度、多形式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技术、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冬闲田种植绿肥,减少了农药使用的次数和数量,与2007年相比,我市2010年化肥使用量减少了27.1%,农药使用量减少了24.8%。
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高校、社区、军营成亮点
南京高校众多,在校大学生数量超过70万人,节水潜力巨大,居全省首位。我市把节水型高校建设做为一个突破口,全力推进节水工作进校园,成为创建工作一大亮点。市节水办先后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校园节水征文比赛、节水调查等活动,选出了大学生节水志愿者2000多人,深入小区、学校、企业开展节水宣传。各高校节水除了改造节水器具、修复更新供水管道等基础建设外,还通过向学校部门、楼寓下达用水指标,建立校园节水管理制度,对学生的生活用水实行插卡管理,定量收费,组织各类宣传活动,不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节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节水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还把节水工作向中小学校推进,先后举办了世界中学生水资源保护研讨会,组建了节水红领巾中队。目前,全市已创建了30所节水型高校、9所中学、4所小学、2所幼儿园。
我市还是一座兵城,驻宁部队很多,我市创新性地将创建“节水型军营”作为节水载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先后将陆军指挥学院、94994部队、95856部队等建成节水型军营。同时,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过程中,大力推进节水型小区建设,通过推广使用节水器具,中水回用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等工程建设,全市已建成1161个节水型小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记者采访获悉,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还从制度执行方面进行改革,完善计量与统计制度,提高了计量设施的安装率。全市公共建筑和居民家庭生活用水,实现了“一表一户,抄表出户”,到2010年底,全市实现抄表到户118万余户。2007年开始将工业企业的普通水表更换为智能水表,对全市年用水量超过2万吨以上的企业安装了远程监控计量装置,做到了计量设施符合标准、运行良好,基础用水台账记录齐全。
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007年至2010年,在人口大幅增长、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市用水总量成功控制在47亿立方米以内,地下水开采总量基本维持在1000万立方米以内。初步建立了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实行计划用水、总量控制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截至2010年底,我市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93立方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26立方米/万元;亩均灌溉用水量下降到503立方米,COD排放量减少到12.12万吨/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升至59%。一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9%,节水器具普及率超过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