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822万常住人口算,目前东莞市人均占有本地水资源量仅为253立方米,远低于广东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755立方米,也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线。”3月5日,东莞市水务局副局长邓伟斌在接受媒体集中采访时透露,据预测,东莞市2020年需水量将达25.2亿立方米,届时缺口将达到4.25亿立方米。此外,由于水源质量堪忧及水资源应急储备不足,如果东江发生突发水污染事故,储备水资源仅能维持3小时。
对于东莞水价近期会不会上涨,也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邓伟斌表示,根据价格规律,水成本提高了,水价肯定是要涨的,但什么时候涨,则由物价部门和企业来决定。同时他透露,力争今年全面完成鸿福河内涝整治工程。
现状 人均本地水资源量不足全省1/6
近年来,东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全市水环境污染也非常严重,受水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并存的影响,“人多水少,水源单一,水资源紧缺,水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应对东江重大水污染突发事件的措施和能力有限”的水情形势仍未得到根本改善,东莞水情形势依然严峻,水资源已成为制约东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邓伟斌透露,东莞多年平均本地水资源总量为20.76亿立方米,以822万常住人口计,人均占有本地水资源量仅为253立方米,远低于广东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755立方米,也低于国际公认的每人1750立方米的国际用水紧张线,而且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线。信息时报记者粗略统计,东莞人均占有本地水资源量不足全省的1/6,仅为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线1/2左右。
邓伟斌表示,据初步统计,去年东莞用水总量已达22.56亿立方米(含微咸水)。根据《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东莞正常来水年(90%)分配水量20.95亿立方米,特枯来水年(95%)分配水量19.44亿立方米。“由于目前东江流域开发利用率已超过30%,达到河流开发利用极限,广东省分配给东莞的水量难以增加。据预测,东莞2020年需水量将达25.2亿立方米,届时缺口将达4.25亿立方米。”邓伟斌说。
困境 突发储备用水仅能维持3小时
据介绍,东莞用水主要来自东江,但因为东莞地处东江下游,随着该市特别是东江上游各地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排入东江的工业及生活污水不断增加,致使东江水质从上游往下游逐渐变差。加上东江东莞段因受过度采砂,河道下切,使得污染物不能迅速下泄,且容易遭受咸潮上溯、海水倒灌的影响,严重影响到东江水质,造成东莞的用水日益紧张。
此外,东莞市水务局相关科室工作人员透露,目前大概有4500万的人口使用东江的水资源,涉及东莞、惠州、深圳、香港等市和特区。加之东莞应急储备用水也严重不足,邓伟斌说,东莞虽然约有4亿立方米左右的可利用本地水资源,但这些水分布在东莞120多个中小型水库,作为东莞储备水工程的8库联网工程目前还没有全面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如果东江发生突发水污染事故,8个水库的水将难以调度用于救急,预计东莞的储备用水仅能维持全市用水3小时,处于珠三角几个用水最危急的城市之首。
破局 把各镇街的水资源连成一张网
对于如何合理分配东江用水,邓伟斌表示,各市之间要合理协调分配,预留足够的水资源给香港,同时加紧从西江调水缓解东江用水,这样广州、深圳、香港、东莞等地区的用水就都得到了保障。
对于如何保护好东江东莞段,邓伟斌表示,这涉及到环保局和水务局两个部门,其中河流型的水质保护由环保部门划定,水库型的则由水务部门划定。在此基础上,将加强对东江水的监测和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比如,桥头、企石、塘厦等镇污染严重的企业要求其停止发展,尽量减少污水流入东江。同时,加大对石马河和寒溪河的整治,防止污水通过这两条河流进入东江,比如联合深圳整治石马河,和惠州协调对东江的治理等。
关于如何解决东莞的用水难题,邓伟斌表示,除了合理利用东江水外,还将把东莞各个镇街的水资源连成一张网,比如8库联网工程,另外还将加紧开发大岭山水库,同时将从深圳、惠州两地的水库引水,这样常平、桥头、横沥等6个镇街的用水就可得到解决。此外,邓伟斌说,将加强东江沿线13个镇街供水企业的物资储备,并每年对他们进行至少两次处理突发水污染的演练。
水价 成本上升水价上涨势在必行
东莞的自来水价格会不会上涨和何时涨,也成了此次媒体关注的焦点。对此邓伟斌表示,根据物价规律,成本和价格是成正比的,因为水成本持续上升,水涨价只是迟早的事。“如果违背价格规律,水质难以得到保障,吃亏的最终还是老百姓。”
至于水价何时会涨,这是由物价部门和企业共同来决定的。邓伟斌表示,目前水价在老百姓的生活支出中所占比例很低,而东莞水价格在广东省是较低的,他认为,如果不提高水价,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
同时,邓伟斌指出,自来水调价历来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有市民抗拒是不可避免的。但他表示,要实行科学调价和做好宣传工作,拉开高耗水企业和低耗水用户的水价,减少污染企业的用水量,保障好低保户、困难户的用水。
治涝 年内全面完成鸿福河内涝整治
多年来,由于东莞城市排水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地下排水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滞后、历史欠帐多、标准偏低,雨、污水管网混接、错接及违章排水现象普遍,加上因城市化带来的湿地、农田林地、水塘、沟渠等蓄水载体消失、地面硬底化增加、雨水下渗量减少,导致内涝灾情频发,给企业生产和市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为此,邓伟斌透露,今年将加速推进防洪治涝保安工程,力争今年完成全市127宗防灾减灾工程前期工作,完成10宗防灾减灾工程,全面完成鸿福河内涝整治工程,推进市区内涝整治应急三期工程建设。同时将启动立沙岛海堤、虎门围、威远围、茅洲河堤等重点海堤建设以及倒运海堤、西堤等7宗海堤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