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金龙在滨湖新区建设指挥部主持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相关意见和建议,专题研究巢湖蓝藻治理。市委常委、滨湖新区建设指挥部指挥杜平太出席座谈会。包河区、滨湖新区和市科技局、环保局、水务局主要负责人,以及省水利设计院、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等参加。
蓝藻是一种原始的单细胞物种,是湖泊水体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湖泊富营养化的条件下,蓝藻会快速生长聚集形成“水华”,在风力作用下靠岸边堆积,腐烂后产生异味,并释放出藻毒素,导致水质恶化。巢湖是浅水型湖泊,富营养化由来已久,蓝藻时有发生。加之受主导风向的影响,蓝藻“水华”易在巢湖西半湖形成堆积。目前,国内外对根治蓝藻还没有成熟的治理方案。作为蓝藻应急处置措施,拦截与打捞是相对可行的办法。
“十一五”以来,为有效防止蓝藻问题的发生,合肥市认真落实《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强化“生态环保优先”的理念,按照“全埋设、全截污、全收集、全处理”的思路,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对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二十埠河、板桥河、店埠河、新桥机场等片区进行系统治理。截至2009年底,铺设污水管道1616公里,管网覆盖率超过98%,基本实现城市污水“全收集”。到今年年底,污水处理能力有望达到95.2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超过90%。此举较好地减轻了巢湖生态环境的负担。
据市环境监测站对巢湖西半湖的动态监测,在正常年份,每年6月至9月是蓝藻“水华”形成的高峰期。
座谈会上,孙金龙详细听取了有关部门关于蓝藻应急处置方案的汇报,就科学治理蓝藻同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他说,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工作时强调,“重点搞好淮河、巢湖流域环境整治,让江河湖泊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机”。这是对我们的殷殷嘱托。作为濒临巢湖的省会城市,合肥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近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中,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保工作,倾注了大量财力物力,实施了一大批工程项目,巢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积极的阶段性成效。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再接再厉,进一步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实现“力争到2010年底基本不再让一滴污水排入巢湖”的目标,真正让巢湖得以休养生息。
孙金龙指出,随着夏季来临、气温升高,要加强对蓝藻形成情况的监测,完善相关应急处置方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要注意学习借鉴滇池、太湖等治理蓝藻的好经验好做法,精心组织开展拦截、打捞等,并妥善处理好打捞出来的蓝藻,避免出现藻泥的二次污染。同时,要继续抓好沿河截污工作,加大对沿河排污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防止雨污管网错接、乱接等现象的发生,严肃查处违规排放和乱抛杂物等行为,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避免污水直接排入巢湖。
孙金龙强调,治理蓝藻,要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采取工程化措施,使蓝藻治理与生态建设有机统一起来。要认真分析研究防汛要求、所占库容、清淤疏浚、建设成本、施工方式等关键性的细节问题,通过科学论证,确定切实可行的蓝藻拦截工程方案。在具体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后期的运营、维护等实际情况,力求简便易行、节约成本、运行高效。要把建设拦截工程与加强水质处理结合起来,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不仅有效防止蓝藻聚集,而且保持良好水质,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临水亲水的环境。方案一旦确定之后,要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前提下,坚持好字优先、快字当头,更加玩命地干,让工程早一天建成,让人民群众早一天受益。
孙金龙进一步强调,蓝藻的形成与巢湖水质污染有关。巢湖水污染问题,相当程度上与面源污染有关。从根本上解决蓝藻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顺应城市化发展规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做到科学施肥,并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应用控释肥技术,切实减少面源污染,努力还巢湖清水于民。 (宗合、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