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105万年的古老黄河,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被敬谓母亲河;在其流域产生了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固为华夏根本之所系。然而,黄河的璀璨,沧桑过眼,似乎已终归历史。在现代中国的繁荣包围之中,黄河几近湮没的余晖,还能否顿生朝旭?再启升中华民族的希望?
5464公里的黄河及其流域,涵盖九省区。这里,水源在减少,干旱、沙漠化日益严重;耕地在减少, 农田盐碱、贫瘠化严重;流域生态状况日益萎缩,气候异常灾害频发;悬河高垒、渤海水面被黄河淤沙渐进蚕食。诸等涉及国计民生的濒危现象,接踵警告着国人,丛生险象的黄河流域问题,已十分严峻,到了不治理不知其可的程度。但其治理尚缺少战略项目的瞄准。本文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拟提出一个黄河及其流域治理系统工程的“立体项目”来,以求黄河化“百害”为百利,彻底治理黄河及其流域。中央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制度、科技要创新,那么,代表中国的黄河就更要创新,因其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安危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许多方面。
一、黄河及其流域治理系统工程的立体项目简述
开发黄河航运,并实现黄河航运“通江达海”;用黄河航运的疏浚土造亿万亩良田和为沿黄城镇化推进“添砖献瓦”; 当黄河航运疏浚土的利用量等于或大于年入黄泥沙量时,就可节约黄河年均输沙入海水量240亿吨,作为“国水”储备到近黄数省区的“人工湖”里,以应对气候异常时的工农业及产业增量所需和湖属地区的产业、环境治理用水;黄河疏浚可使“悬河高程”逐渐降低直至归槽平流,这就能够避免渤海在2000年后变成黄河冲积平原的“中国灾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实现南水经由黄河北上后再西引“入疆”的战略畅想。上述以黄河航运为先导的纲举目张的系统化工程,将是中国以人为本的最大的政治工程、经济工程、民生工程、环境气候工程和可持续发展的工程。
二、黄河航运工程
让久违的黄河航运复兴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地上。但此时的航运,其磅礴已不是羊皮筏、木舟和拉纤的号子。鸣笛于高原、峡谷、中原大地的浩荡机动拖轮、画舫游船、飞波快艇------,穿行于森林、草原、城市和村庄。大河上下,船来舟往,通江达海。一条古老而又现代的内河航道,起于青海,经由四川、甘肃(兰州上游只能分段通航)、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河南、迄止于山东的东营入海口,河海在此接驳。还设想,从郑州黄河处起始,开凿运河,直至丹江口,顺汉江至武汉开通航运,实现中国长江与黄河并网的盛大内河航运格局。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愿景,是腾飞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中国的经济重心在沿江沿海区域已经形成,但黄河流域的山西、内蒙和广袤的西部却是中国资源经济的腹地。一位新华记者这样描述:你脚下每平方米的土地里,平均有6吨煤,100立方米天然气和14公斤石油。在探明的10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几乎全有,大多储量丰厚。资源是现代化工业的“粮食”,沿江沿海的经济繁荣离不开沿黄腹地的资源,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京藏高速的大堵车现象暴露的运输瓶颈,长时间困扰着东西部经济 “粮道” 的畅通。解决的途径除了再修公路,再修铁路之外,余者便“江郎才尽”了!此种情况下,沉默太久的黄河航运是不是应该到了规划、启动、建设、实施的时候了!应该说,尽快开通黄河航运,确实是解决中国东西部交通“瓶颈”和推助西部大开发的紧迫要求。
一条能行驶500吨船舶的四级黄河航道用来承运大宗货物,其实现的物流量可相当于三条以上高速公路。航运用水不耗水;其建设不占农田,不破坏生态,拆迁少,不像公路需穿山越河那样,使其建设成本相对低廉;航运是绿色运输的方式,其每马力运量比铁路多4倍,比汽车多50倍,比飞机多100倍,耗油少,环保低碳;航运还是低成本的运输方式,其成本只是铁路运输的1/2,公路运输的1/3;航运是最节省土地的运输方式,其借河床直曲,即成航道。一条和黄河一样长的高速公路约需占用土地170平方公里,就从节约土地的单重意义上讲,公路也绝不是“多多益善”的科学发展的运输方式,而航运正是。
但是,于今的黄河还能否实现通航?这件事,久见人们的保守心态。黄河过于弯曲的自然河道转角度碍航;建国以来,陆续建成的三门峡等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均未考虑过船设施碍航;在建的乌海市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也未考虑过船设施项目设计,存在着前景碍航;一些高程与跨度不符合等级航道要求的黄河大桥碍航;壶口瀑布陡落式河道碍航;北方冰冻与枯水期以及保航水流量不足碍航,等等。化繁为简,回答这些问题,也许不难。弯曲的黄河河道可以适当取直;对水利枢纽碍航的改造,南京河海大学唐德善教授已提出一些成熟的方案,三峡大坝的矗立,告诉国人,对水利枢纽的清障通航,在技术与国力上,我们都能做到;在黄河上,高程与跨度碍航的桥梁约70%左右,只需进行必要的拆迁、重建和改造即可;顺黄河壶口瀑布一侧开一条导流航道也不是难事;580亿立方米年均黄河水总径流量是可以满足四级航道蓄水量需求的,但要对水量欠缺的流域分段用船闸和库区的办法提升航道水位,保持航道必须的水储量,并不是必需足够大的水流量;季节休航是黄河航运的特点。最关键的是我们能否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开发黄河航运这一巨大国计民生项目升华的、现实的、历史性的伟大意义。黄河航运除却本身意义之外,还跟续着粮食与土地战略、水源战略、气候环境战略、城镇化推进战略等一系列升华意义。黄河航运是黄河及其流域治理的综合效益问题,航运兴、黄河兴!黄河兴、中国兴!
三、黄河航运的升华意义(1)--黄河流域的粮食与土地战略
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惯性增加到15亿,年均增700万人。人口的增长与城镇化的推进,加快了粮食需求的增长。人民日报2010年9月27日一文报道,预计今后10年,每年新增粮食需求80-100亿斤。温总理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说明》中讲:“对于我们这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然而,增加的粮食从哪里来?增加的种粮土地从哪里来?18亿亩耕地能够保证13亿人口吃饭,还能够保证15亿人口吃饭吗?
全球气温在上升,农作物受其影响在减产;气候异常,干旱洪涝灾害夺产严重;我国的北方,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渐向枯竭;土地在沙化,水土在流失,城市扩张在挤占农田,矿产资源在开发中不断造成土地废弃,耕地红线的保障数量还是否足数?在经受质疑;因农家肥缺失及土地过度使用,致使耕地质量下降,我国中低产田占总面积达2/3以上。不一而足。在这些严酷的现实面前,我们的粮食能够稳产已实属不易,要克服诸多不利因素,来实现不断增产,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使粮食“短板”的负面效应不出现,不影响中国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实实在在不是一个简单问题。我们必须有超乎寻常的粮食、土地的重大战略举措。如18亿亩土地的量化红线有必要增加到19亿亩;如要努力全面提升我国耕地的质量等等。所以这样,这是我国人口增长需求和应对气候及国际粮食战略风险的必然要求,是给“保障红线”留一点度灾年的回旋空间。这确实需要一个民族的胆略和孜孜以求才可能实现的中国目标。
黄河航运能否带来一亿亩耕田?
每年年均水土流失进入黄河的泥沙16亿吨,百万年形成的悬河淤沙沉淀千余亿吨。福祉黄河为我们存储了数百亿立方米有堆肥之效的宝贵土壤。沿黄省区有大量的不毛荒地、乱石滩地、薄地。在这些土地上,如果铺上半米厚的黄河泥沙,就能够成为丰硕良田。淤积的数百亿立方米的黄河泥沙,在诸年的黄河航运疏浚中得到造田利用,是完全可以创造出亿亩良田来的。沿黄还有大量的不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盐碱地,是几乎被农业废弃的绝产土地。依农谚说:“沙子盖碱,赛若金板”,只要用黄河疏浚土厚厚覆盖,这些盐碱地既可恢复成为良田。通过黄河航道建设,变窄河床和航道适度取直,还可使大量的黄河滩涂变成千万亩良田和湿地。在沙漠、沙地建造的“国水储备”人工湖周边,也可开垦大片农田,建设中国的沙漠农业区。富庶的黄河农业,前景极其广阔。
四、黄河航运的升华意义(2)--水资源战略
国际投资机构麦肯锡报告说:“中国长期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都受到干旱灾情威胁”。他为什么这样讲?让我们看一看下面的情况,该不得而知。全世界人均淡水拥有量8559立方米,而供水紧张的缺水指数是低于1700立方米。中国人均淡水拥有量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占有水平的1/4,且约80%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华北平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500立方米,不足缺水指数的1/3。国际河流组织中国水资源调研员卡西.徐说: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中国各地都耗费大量资金建坝打井。井越打越深,北京周边平原地区的地下水位已经从十年前的11米降低到24米。这是一场地质灾害。从资源的角度来说,中国华北地区已经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因抽水导致的地下漏斗。这可以说是一个不知道能不能解决;更不知道多长时间能够解决的中国地质水资源面临的非常大的潜在问题。她还说:在生产钢铁和化工产品的过程中确实耗费水资源。西部地区能源产业比较集中,比如宁夏、内蒙古,甚至山西。水资源是中国西部地区非常短缺的。在中国的西北,年均降雨量200毫米以下,而蒸发量却在3000毫米以上。干旱和工农业用汲水导致西北部地下水位大幅沉降。2010年4月,在中国北方地区,农田干裂的缝隙最深可达10米。据报道,2010年9月下旬至12月下旬,山东已80多天无有效降雨,是10年同期最低。旱情发展十分迅速,已造成该省48%的面积2600万亩小麦受旱,7万多人口、3万多大牲畜临时饮水困难。也难怪,美国《华尔街日报》2010年9月17日文章称:“中国确保粮食自给自足的战斗终会走向失败”。这个中道理,就是中国缺水,且南北参差,南方多雨易涝,而粮食主产区的北方却干旱少雨,水资源渐趋枯竭。在气候异常,温室效应推助下,南方洪涝、北方缺水局势还会加剧。面对这些濒危征兆,国人如果还不奋起作为,中国北方的土地就可能成为巨大的干裂板块,就会导致中国深刻的农业危机及由此引发的系列社会危机,这也许不是危言耸听。
黄河航运能否给中国带来希望的水资源?
黄河航运本身是不耗水的,只是利用水的浮力创造内河运输的生产力。但黄河航运的航道疏浚,却为节水提供了前提条件。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黄河年均入沙量16亿吨,为减轻“悬河”带来的防洪压力和保证各水利枢纽库区一定的水容量发电,黄河每年输沙入海用水240亿立方米左右。如果黄河航道疏浚每年疏出利用沙量等于或大于16亿吨时,就可节省出输沙入海水240亿立方米。把这240亿立方米的水实施陆地控制,不让它白白流入大海,其效给力,孰能量得。方法:
一是,分时分段有计划地增加沿黄各省区用水配给量,分散增加陆地用水,以减少入海水流量;
二是,把配给后水的余量,作为国水储备,储存到沿黄相关省区人工湖中,减少入海水流量。
这里,主要从应对气候和环境战略、农业战略方面考虑,设想提出八大人工湖:
四大沙漠人工湖
1、从宁夏中卫黄河开航道引水到内蒙古阿拉善的腾格里沙漠中,开凿腾格里人工湖;
2、从银川黄河开航道引水到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毛乌素沙漠中,开凿毛乌素人工湖;
3、从内蒙古乌海黄河开航道引水到阿拉善的乌兰布和沙漠中,开凿乌兰布和人工湖;
4、从内蒙古乌拉特前旗黄河开航道引水到鄂尔多斯的库布齐沙漠中,开凿库布齐人工湖;
建设沙漠人工湖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增加地表水和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缓解西北干旱缺水,更主要的是,发展建设有了沙漠水源,就可以绿化沙漠,转逆干旱气候;就可以开发沙漠农业,扩增中国农田;就可以建设沙漠城镇,承载和转化沙漠矿产资源,推进西北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就可以转良恶化的我国沙尘气候及地理环境。
#p#副标题#e#
一个黄土高原人工湖
5、从陕西的壶口瀑布黄河上游,借延河开拓水道,开凿延安人工湖。
老区陕北高原干旱,水土流失严重。凿湖灌水,改善生态,意义十分深远。同时还为保障壶口瀑布景观和航道提升水位在枯水时补水之需。
三个华北平原人工湖
6、在河南的兰考县,建一个大型的兰考人工湖。兰考地处华北平原的中心,承东西启南北。围绕兰考湖,建设华北平原最大的农业灌溉渠系,使其成为河南、河北、山东粮食主产区水资源调配中心枢纽。
7、从山东济阳黄河开航道引水到沧州,开凿沧州人工湖。沧州湖挟京杭运河以济天津和北京之水。
8、在山东垦利开凿人工湖,建设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截流黄河。实现除过船走水及泄洪外,黄河水不再入海的战略目标。
这八大人工湖的库容巨大,不但可蓄黄河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在一定的意义上,还可实现南方洪涝时向北方排泄,用八大人工湖蓄洪,达到平衡南北方水资源的效果。
这240亿立方米的水,通过人工湖和航道,可不断补充地下水资源,逆转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的漏斗势态;可为四大沙漠治理提供绿化水源;可为华北平原以致部分东北地区的农业抗御干旱提供保障水源。
五、黄河航运的升华意义(3)--捍卫渤海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完全属权的内陆海,其面积77000平方公里。黄河输入渤海泥沙年均12亿吨,黄河年均在渤海造地25平方公里,3000年后,渤海将不复存在。1872年到1976年的104年间,黄河在渤海造地3000平方公里,若以此数理推出,2500年后,渤海将不复存在。中国新闻网2010年11月5日报道,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截止2009年底,中国渤海湾沿岸众多工程项目用海需求巨大,导致2004年以来渤海生态监控区内丧失的海域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中国渤海围填海面积已近400平方公里。围海造地的速度大大超过黄河造地。这种人为填海如持续下去,渤海也许不到1000年就已经不复存在了。到那时,由于渤海的消失带来的气候灾难已经无法让人们抗拒。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华北平原、辽河平原的农业因干旱已经消失,耕田变成了巨大的干裂板块;以北京和天津为代表的环渤海城市,由于缺水和酷暑严寒,已不适宜人类居住;海之不存,渔将焉附?海鱼渔荒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
黄河航运能够捍卫渤海吗?
随着黄河航运河道的开发和养护,年均超过16亿吨的大量疏浚土用于农业和城市建设等,这就让黄河输沙蚕食渤海造地现象停止下来;这就让渤海从变成黄河冲积平原的可能性危难中解脱出来。黄河航运拯救渤海的意义,功在于千秋万代。但是,国人围渤海造地的愚蠢行径应该也必须戛然而止。
六、黄河航运的升华意义(4)--推进沿黄城镇化
大巴山和巫山的横空耸立,并没有割断吴楚与西蜀的联系。在四川盆地的天府之国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鱼米之乡之间,长江航运好似纽带,紧紧地联系着长江流域上下游的物质和文化文明。经久不衰的长江内河航运磁石般地吸引着中华儿女2000多年来沿江筑城,而今形成了中国繁荣昌盛的沿江城市经济带,长江航运在这里是功不可没的。长江航运给沿江城市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同样给长江本身也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佐证说,有水、有城、有航运,这是江河经济的三部曲,是江河城市唱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
而黄河,也许是因为航运多年的衰落,除兰州和乌海两个上游城市滨河而建外,谁还能找到能够真正归属黄河的城市?而今的黄河,不是在咆哮,是在沉默。
但是,一个属于黄河的城市经济带将伴随着黄河航运的开发应运而生。
黄河航运能给黄河带来一片希望的城市吗?
黄河是一条游荡的河流,除山谷峡束河段,多数河床宽放弯曲,水浅漫流。在黄河河道辟弯取直、束水归槽的建设过程中,会闪出大量的河床地、滩涂地、湿地、自然湖泊。在利用黄河疏浚土造地的过程中,还会使近岸的土地连块大量增加。这给黄河两岸城市规划提供了大量的土地空间。
黄河航运的港口、码头、泊位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在提供水上运输、物流服务的同时,自然会聚拢许多城市要素,吸引城市向滨河发展。
黄河疏浚土是很好的砖瓦生产的原材料,每年可以调拨几亿吨黄河泥沙烧砖制瓦。这一方面,充分利用了黄河疏浚土,为推进黄河两岸城镇化添砖献瓦;另一方面,建筑材料用疏浚土取替黄土,可避免传统的大量砂石场对土地掠夺性破坏,使城镇化过程不再“攻城掠地”。黄河疏浚土还可以作为基土,用于公路和铁路建设。
用黄河疏浚土铺盖整理的土地,可产生散地连片效果,适宜机耕,产生规模农业,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创造了条件,这就为因此而产生的富余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进城提供了可能,从而推进城镇化发展。
对于气候干旱的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环境战略实施是长期的。还林还草的目的是为改变人口散居粗放性的生活方式给环境带来的破坏,因此,有必要将这些地方变成“撤空区”。这就要求建起若干滨河城镇,让撤出人口向滨河城镇转移。
干旱的黄河中上游,资源丰厚,工业潜力大。但是,若在远离水源、生态脆弱的地方办工业,无疑是对环境的雪上加霜。按近资源布局生产力的原则,黄河中上游势必将建设若干大中小滨河城市,以推进中国中西部的工业化、城镇化,这也必将形成中国黄河城市的经济带。
七、黄河航运的升华意义(5)--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及引水入疆
国家开发黄河航运,其战略思考决不是只限航运本身,而是一个涉及国计民生全局的大战略,其影响至少是北国半壁。除直接操纵黄河航运的沿黄8省区之外,其治理工程扩版将增至新疆、河北、北京、天津以致东北部分地区。这势必叫响对南水需求量的呼声;势必促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加速进一步论证并组织实施。
长江和黄河同源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长江带着对南国的眷恋奔向上海,这对国人来说,应该是“南水南用”;黄河带着对北国的深情流向山东,这本来就是南水北调。对青藏高原南部丰富的水源来说,黄河无疑是南水北调天然的河道,通过黄河,完全可以把几百亿立方米的增调水,导流到干渴的北国,特别是可以使南水走黄河道北上后,再通过内蒙的阿拉善和甘肃河西走廊西部开凿人工运河,实现引水入疆。
从中国《黄河航运规划报告》的蓝本中了解到,对黄河有直接影响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1952年开始研究,2002年总体规划通过审批,由3期工程组成,年总调水量160亿立方米。第1期工程:从雅砻江支流达曲、大渡河支流杜柯河、麻尔曲、阿柯河引水到黄河支流贾曲,年调水量40亿立方米。第2期工程:从雅砻江干流引水到黄河支流贾曲,年调水量50亿立方米。第3期工程:从通天河引水至雅砻江的仁青里再到黄河支流贾曲,年调水量80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西线总体规划远景是将水量充沛的澜沧江、怒江作为西线工程的后续水源,可调水量160--200亿立方米。更远期的是从雅鲁藏布江调水20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近期、远期、更远期最大年调水量可达560多亿立方米。
当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远近规划成为中国大地现实的时候;当耕地、水资源、粮食不能成为小康社会建设“短板”的时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才固若金汤。
作者:内蒙古乌海市交通运输局 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