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的下降,大批候鸟如约而至,飞抵鄱阳湖越冬。
候鸟的选择,是对鄱阳湖生态的一种特殊褒奖。
这份褒奖属于江西4400万人民。因为鄱阳湖流域面积,覆盖着全省97%的国土面积。数代人治山、治湖,世代接替、砥砺坚持,才换得这“一湖清水”。
这份褒奖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人们发现,在对生态的保护上,江西的目光超越了区域的界限,有着更大的责任担当——累计投入资金将达57亿元的长江暨鄱阳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为长江中下游数亿人口构筑起重要的生态屏障。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长江防护林……赣鄱大地上,一颗颗绿色生态明珠,孕育清澈甘甜的鄱湖水,传播“生态江西”的美名,也见证了江西人民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绿色崛起的时代步伐。
为长江中下游沿江各省建设生态屏障
近些年来,抓开放、抓项目,江西有声有色;抓生态保护,江西更是有板有眼。
长江暨鄱阳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就是一个让长江中下游数亿居民都为之瞩目的重大项目——在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源头的瑞金、石城、大余、崇义、广昌、玉山、婺源、浮梁、修水、铜鼓10个县(市)及濒临长江的瑞昌、湖口和彭泽等3个县(市),加快建设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实施生态公益林、长江防护林建设、保护水源地等项目。
这个工程有多重要呢?打开江西地图,我们可以看见——赣鄱大地,万千细流汇之“五河”后,注入鄱阳湖,而后经长江而入海。资料显示,鄱阳湖每年注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海河、淮河的径流总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七分之一强。鄱阳湖——这个悬挂在长江腰带上的“宝葫芦”,其水质的优或劣,对于长江中下游沿江各省的生态安全影响巨大,与数亿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据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这项庞大的工程,涉及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44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23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7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5个,天然林、生态林和长江防护林3319.4万亩,累计工程投资将达57亿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纳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偿的生态公益林共计5100万亩,占全省林地面积的32%;建设林业自然保护区195处,占全省国土面积约8%,保护着全省约50%的天然森林生态系统和约30%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森林公园152个,总面积占全省林地面积的4.7%、国土面积的3%。
实施长江暨鄱阳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意味着不仅绿色江西将变得更绿,而且源头地区将获得更加良好的水土涵养、保持条件,鄱阳湖水水质将更加优良,长江中下游沿江各省的生态安全将获得更好的保障。
正因为此,2010年5月,在赣州调研的省委书记苏荣指出,要将长江暨鄱阳湖源头水资源生态保护工程,列入我省“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来研究。
完善利益机制,科学调动生态保护积极性
赣江源头核心区——石城县横江镇张坑村,世代以造纸为生的村民张启火,5年前下山转产从事烟叶、生猪等规模种养业。虽说收入比过去少了,但张启火说:“保护赣江源是关系到全省全国人民的大事,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继续破坏生态了。”
在更为广阔的“五河”源头,这样的人和事数不胜数。没有源头地区无数“张启火”们的自觉和奉献,鄱阳湖不可能成为全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护水源,赣州市严格限制引进高耗水项目,关闭大批厂矿。这对于经济普遍落后的源区县市来说,无疑是一份重大的牺牲。统计显示,鄱阳湖源头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4000元,大约为全省平均的六成;而一些国有林场由于主要依靠生态公益林补偿维持运转,职工月收入仅仅几百元,一些护林站点甚至连电和手机信号也没有。
为提升群众保护和建设公益林的积极性,2006年起,我省正式建立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当年补偿资金为1000万元,2007年跃增到1.78亿元,2008年达2.8亿元,2009年更是达到3.82亿元。
尽管投入金额不断增加,但平摊到每亩公益林上,补偿标准并不算高。2001年至2006年,我省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仅为每年每亩5元;2007年,我省将国家重点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一并提高到每年每亩6.5元,2008年又将补偿标准提高到8.5元,2009年提高到了10.5元。同时,中央财政从2010年起,对属集体和个人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由每年每亩5元提高到10元。可是,由于财力所限,我省的补偿标准依然只是广东的三分之一、北京上海的五分之一。
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介绍:“探索、建立合理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先行先试的重要内容。”他进而介绍,“目前,我省正在调研由森林效益主要受益方分担补偿资金的补偿途径,建立由政府、社会等多种途径筹集补偿资金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真正实现‘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
在发展中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水平
确保鄱阳湖及五河源头地区水资源生态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而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就要让青山永绿。
青山永绿,广大群众可直接受益——
省水利厅水保处调研结果显示,以植被培育和工程手段为重点的赣江上游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实施后,项目区植被覆盖率由50%上升到77%;入河泥沙大量减少,河床明显下降,取得了良好的防洪减灾效益。更为喜人的是,通过项目实施,当地农民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85%,人均产粮增加74公斤。
青山永绿,群众“靠山吃山”有了良性循环的致富途径——
以森林公园旅游为例,目前,我省森林旅游从业人员有3万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森林旅游产业平均每年吸引省内外投资约10亿元、实现森林旅游的社会综合产值近5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不少边远地区道路、交通、通讯、水电和城镇建设的发展。
青山永绿,才能为鄱阳湖流域乃至长江中下游广袤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生态承载能力。为了保持“五河”源头青山永绿,让鄱阳湖永远碧水长流——
“十一五”期间,我省实施长江暨鄱阳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累计投入建设资金6.7亿元,其中,自然保护区1000万元,公益林补偿资金5.7亿元,长江防护林建设0.9亿元。
“十二五”期间,项目投资将逾50亿元。其中,2011年,我省将重点组建省级自然保护管理机构,建设管护用房5座2000平方米,育苗基地2个、2万平方米,林区公路200公里,补植造林1万亩,并将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由每亩10元提高到每亩15元。
对经济尚处于欠发达水平的江西而言,50多亿元的巨额投入,无疑需要极大的决心。不过,责任的担当、探索的勇气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让江西广大干部群众在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下,毅然前行、无怨无悔。(记者:何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