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城市副中心拉大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骨架
自2009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公布,将西安未来的发展方向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以来,西安就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奋勇前进。而随着“十二五”的到来,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蓝图也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西安人面前。在本届政协会上,多个民主党派、政协委员和团体均以不同的方式描述出他们心目中的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国际化大都市是什么样子?在这一个个建议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到未来的西安。
国际化大都市需具备哪些因素?快速发展的经济、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高度发达的城市服务,这些都是国际化大都市应向人们呈现出来的面貌。总括这些因素,体现在群众的生活里,就是“宜居”。“宜居”是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于群众的根本,可包括四项环境: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
居住和空间环境
复合型城市 人口虽多 城市不“病”
庞大的人口数量是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显著特点。而如何解决由于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摆脱“城市病”,健康发展,是每个发展中的城市都面临着的一个课题。
千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如何保障群众的生活水平?民革西安市委认为,拉大城市骨架,实现均衡发展,建设多中心、多区域的复合型城市,让人口分布尽可能达到均衡,是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的必要措施。
#p#副标题#e#
民革西安市委员会建议,发展县域经济,打破城市间、城乡间发展不均衡、资源投入不平等的问题,大力发展临潼、蓝田、周至、户县、高陵县域经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拉大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骨架,建立城市副中心,缓解人口过度聚集带来的负面效应。
地下空间开发 同一空间的两座城池
地下通道、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西安市民对分布在地下的各种设施并不陌生,而地铁的建设,更是让地下空间的利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地面上的空间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时,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就成了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民革西安市委认为,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可为国际化大都市综合功能的完善提供条件,也是特大型城市防灾抗毁的客观需求和解决西安人口、环境、资源三大问题,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民革西安市委建议,制定出台西安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相关规定,包括对现有地下空间的更新利用研究、公共设施地下化问题研究、地下空间开发与城市环境关系的研究等,进一步把西安的地下空间规划好,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多方面共赢。
不难设想,随着地下空间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西安的地下将成为未来市民生活休闲、购物出行的一个重要空间。在同一个空间里,地上、地下,两座城池。
生态与自然环境
绿色满城 在“绿肺”中尽情呼吸
绿色,西安在近年的发展中,这一概念被不断强调,即生态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开展的“绿满长安,花映古城”三年大植绿活动,更令西安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
民革西安市委员会针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的建议中,建议不断加大绿化的比例,实现增绿减污、增荫降温、增色美化,集中抓好大水大绿工程二期建设,加大城市近郊生态林带建设力度,带动观光型果园、花园、绿色广场等生态休闲示范园建设,发挥城市的“绿肺”作用。
而对被称为“西安的后花园”的秦岭北麓,建议也给予了充分重视。建议建立西安市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对秦岭北麓的生态保护和开发活动进行统一的监督管理,有效规范秦岭北麓的旅游、采矿、野生动植物采猎以及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业等,加强对秦岭山区水源地及河流水系的生态保护,实现秦岭地区良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无独有偶,市政协委员沈茂才也专门提交了一份关于打造秦岭北麓绿色屏障的提案。沈茂才委员在提案中说,能够生活在世界著名的秦岭山脉脚下,是西安人的光荣。他从规划、投资、城镇化建设等几方面建议西安反哺秦岭,在改善秦岭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同时,也能大幅提升西安的城市品位。
人文社会环境
古今交融 文化底蕴与现代文明的辉映
历史上的西安曾是国际化大都市,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在西安熠熠生辉,辉煌的文化传承至今,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毋庸置疑。经过现代文明的洗礼,西安的未来将展现出怎样的形态?
致公党西安市委员会的提案特别关注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认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应依托历史文化积淀及当代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用历史和文化解读充满现代气息的国际化大都市。
具体措施为:整合与提升传统历史文化景区,对现有的主要历史文化景区进行重新整合和挖掘,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突出人文优势,力求焕发其文化内涵,彰显西安的历史文化魅力。加快建设主题文化街区和园区,优化现有主题文化街区布局;推进旅游文化项目的优化升级和特色品牌的形成,让“西安特色”实实在在地表现出来。
当古今元素、古典文化和现代文明在西安实现完美的融合后,致公党西安市委员会用这几句话来形容此愿景: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东方人文之都,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的高效便捷之都,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魅力和谐之都。
“新市民” 建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力量
非本地人口、由乡镇转移到城市中的人口,将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民革西安市委员会认为,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农民工等外来人口向“新市民”身份的转换,享有与城市原有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各项权利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对我市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工作和生活状况进行深入调研后,团市委也向本届政协会提交了关于改善农民工生活的提案,从就业、劳动合同管理、精神文化等方面提出建议。
促进农民工有序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创业一人,带动一拨”的乘法转变;在流动性较大的行业内实行简易劳动合同,使之适应于农民工的工作特点;在农民工集聚地探索建立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服务,满足农民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通过这些措施,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尊重和关爱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新市民”转变的步伐,让他们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是西安人,我文明 深入人心的理念
申亚民委员认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本质是国际化,其实质则是居民素质的国际化。因此,提升西安市民素质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他建议,根据西安的实际情况,采取自愿原则,对群众进行文明礼仪方面的培训,并采取适当的奖励机制,不断引导市民参与其中,达到民众素质提高的目的。
世园会即将到来,这对于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将是一个强大的推动。市政协委员阮平建议,借“世园”宣传之力,让更多市民参与进来,让每一个西安人为自己的城市而骄傲,将“我是西安人,我文明”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个市民的心中,使西安真正成为既文明又现代的国际化大都市。
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
节能环保 资源回收利用 城市低碳发展
低碳、环保,这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在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保护有限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是城市发展中需要不断关注和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西安作为一座内陆城市,水资源比较紧张,节能环保,尤其是节约水资源就显得更为重要。
民盟西安市委员会建议,以中水的利用来实现减少排污量,解决水资源紧张的问题。目前,西安市的中水建设已迈出了一定步伐,在邓家村污水处理厂、北石桥污水处理厂及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周边建设了一部分中水回用管网,但与未来几年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建议规范中水回用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快启动和完成西安市城市中水回用的立法。民革西安市委员会也建议,建立科学现代的水资源保护体系、水资源合理利用开发体系、节水型社会体系及水资源监控管理体系,倡导节水意识,实施清水行动,完善水源地各项环境保护的法律条例。
在其他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民革西安市委员会建议,开展燃煤烟尘专项整治,加快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整治和立法,推进使用清洁能源工作,加强对餐饮洗浴业的治污管理;推进对垃圾的科学处理工作,逐步实现从简单填埋到再生利用,逐年提升城市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