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工程形成了一条近千里的“人”字形供水线路,纵贯山西二分之一版图,极大缓解了山西水资源短缺
从1993年批准立项到2011年全线竣工,山西人的“引黄”梦终得圆满。9月16日,“引黄入晋”北干线通水仪式在大同市南郊墙框堡水库举行,这标志着该省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顺利完成。
“引黄工程是从根本上缓解山西水资源短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民生工程。”山西省省长王君表示。
“引黄入晋”工程线路总长441.8公里,年引水总量12亿立方米,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向太原引水,建设总干线、南干线及联接段,始于1993年,2003年建成通水;二期工程为北干线,2009年起开工建设,实现向大同、朔州引水。
山西水资源匮乏,晋北地区尤为突出。该省降水量自东南向北部和西北部递减,至大同、朔州一带,年均降水量不到400毫米。据统计,同、朔两市人均水资源总量仅为322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
而作为重要的煤、电能源基地,两市的水资源消耗则十分巨大。近年来,伴随着长期采煤对地下水的消耗与污染,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已经严重影响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
“北干线建成通水,对保障大同、朔州两市用水需求,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缓解地区水超采的严重局面,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表示。
据了解,引黄北干线途径山西偏关、平鲁、朔州、山阴、怀仁至大同,输水线路全长156.54公里。远期可实现向大同、朔州年引水5.6亿平方米的规模,可有效解决同、朔地区的缺水问题;满足煤电基地、工业用水和450万人口生活用水需求;并满足新增工业产值近400亿元的需求。
据山西引黄工程管理局局长菅二拴介绍,“引黄入晋”一期南干线建成后,经历了供水量由少到多,经营成本由高到低的过程,目前已基本步入良性运营的轨道。如今北干线建成通水,引黄工程形成了一条近千里的“人”字形供水线路,纵贯山西二分之一版图,极大缓解了山西水资源短缺,改善了水供给日趋紧张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项巨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引黄入晋”全线竣工也加快了“山西大水网”的建设步伐。
水作为山西之“短”,是该省转型发展的一道障碍。为了解决“水瓶颈”,山西将“山西大水网”建设作为其“十二五”水利工作的重点。“山西大水网”将构建覆盖该省6大盆地、11个中心城市、70个县(市、区)的“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的供水体系。而随着引黄工程北干线的顺利完成,“山西大水网”的脉络也已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