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最大的燃煤发电厂——华能珞璜电厂近日获得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的绿色信贷,专项用于发电机组脱硫脱硝环保改造工程。
消息一出,恐怕有不少火电企业要为之羡慕。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最新《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幅收紧了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限值,尤其是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标准甚至提高了一倍,使得原本就大面积亏损的火电行业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而国开行为重庆的燃煤电厂放贷,专款用于减排项目,无异于及时雨。
然而,银行也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无利不起早。国开行向华能珞璜电厂放贷,不仅仅是对减排项目的支持,而且一定有利可图。那么,银行到底在这个环保项目中看到了什么利呢?
头一个不能忽略的是政府背景。这次珞璜电厂能够取得贷款支持,得益于环保部门的极力促成。重庆约44%的火电供应量来自华能珞璜电厂,其脱硝减排任务也占重庆市电力行业脱硝减排任务总量的50%。为了鼓励企业开展污染治理工作,政府常常通过财政性补贴(包括直接投入、贴息或其他补助)的方式参与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出台的一些鼓励性政策,如脱硫、脱硝优惠电价政策,排放低、耗煤少的环保型机组优先发电上网等,是减排项目实现保本微利的重要保障。这也是银行有了底气的关键原因。
绿色信贷的推进,需要形成良好的互动,也就是“借”和“贷”双方都要有利可图。通过绿色信贷,企业打了时间差,降低了减排成本;银行也随着项目进展获取稳定利润;同时,银行作为项目的参与者之一,也成为推动减排事业的一支社会力量,有能力、也有动力去约束减排项目的有效运行。换句话说,银行、企业、政府这样一个铁三角,少了哪一方,绿色信贷都难以成立。
目前,中国银行业对绿色信贷的实践,最直观地表现在“一个进入,一个退出”——银行对“两高”(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贷款的退出,以及进入节能环保产业。随着环保部门与银行系统信息沟通平台的逐步建立,退出是为了规避市场风险,银行有一定主动性,运作起来就相对顺畅;但进入是要从兜里把钱拿出去,银行往往顾虑颇多,要考虑钱是不是收得回来?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来?
当前,减排已经具备足够的政策刚性和不可逆转性,同时,减排也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环保产业市场。据保守估计,“十二五”期间,仅脱硝一项,将产生一个2000亿元的“大蛋糕”。也正因为此,银行介入这样一个朝阳产业,有其必然性,这代表了银行未来的一个重要投资方向。然而,不能否认的是,节能减排项目涉及资金量比较大,但银行提供贷款时的表现却不是太给力。据重庆市环保局问卷调查显示,重庆90%被调查企业反映申请银行信贷资金时程序繁琐;92%被调查企业希望银行能开发低利率的“绿色信贷”支持环保工程。
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蛋糕,银行却不敢大胆去吃呢?风险控制是主要原因。
从项目本身的经济性来看,银行贷款更多向节能、新能源等项目倾斜,因为这些项目有比较清晰的收益保障,而工业企业的废水处理、脱硫脱硝等减排项目具有短期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比较长,无法产生现金流等经济特征,很难产生经济效益,获得贷款支持的力度会比较弱。
从银行自身能力看,多数银行进入节能减排领域的时间比较短,专业人员少,缺少专业的知识,相关风险控制手段不完善。再加上环保技术更新很快,造成了银行业对节能技术的风险评估能力长期滞后。在“不熟不做”的原则下,一些银行白白浪费了投资机会。
日益严格的环境标准规范了企业的排放行为,为企业的工艺改造明确了目标,但在用“大棒”督促企业减排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胡萝卜”的作用。绿色信贷政策的初衷,是要联合金融系统的力量,利用金融工具来推进节能减排。几年来,这一政策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只有美好的愿景是不够的,还需要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考虑具体的支持节能减排的信贷机制。
比如,在向银行通报产业政策和企业违法信息的同时,也及时提供最新环保技术和重点支持项目的相关信息,为银行实施差别化利率政策提供依据;当银行为减排项目贷款执行优惠利率时,考虑将部分国家节能减排资金转为银行坏账准备金,也就是说,如果金融机构出现这类项目的坏账,可由坏账准备金进行一定弥补,降低潜在金融风险。同时,进一步在减排项目中推行特许经营机制,理顺环境资源定价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才能从根本上为减排项目加分,使其更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