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危机课堂,东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称,全市多年平均本地水资源总量20.7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0.5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5.63亿立方米,“东莞不缺水,但个人拥有水量少之又少。”
东莞人均本地水资源量紧张
上述负责人介绍,东江进入东莞市境内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47.2亿立方米,97%来水保证率的天然径流量为140.7亿立方米。东江上游来水年际、年内变化显著,汛期4~9月径流量占全年总量的75%以上,最大年径流量是最小年径流量的3.1倍。东江入境水资源可利用量多年均为110.4亿立方米,占东江入境水资源量的46.6%。
“随着东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不断增加,需水量持续增长,水资源的有限性与用水不断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多水少,水污染和水环境恶化形势严峻等问题日益凸显。”该负责人说,东莞人均本地水资源量为253立方米,不仅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750立方米的国际用水紧张线,而且明显低于人均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线。
污染损失水资源量占本地水资源量的
该工作人员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莞市抓住改革开放的契机,全市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用水总量持续高速增长,尤其是生产用水增长的速度过快。供水工程以东江为主要水源,造成枯水期供水保证程度不高;目前东莞市城市供水保证率只有86%,遇干旱年全市缺水率达8.01%,遇特旱年全市缺水率达37.54%;由于河道水质污染严重,使境内大部分河流已不适合作为工业﹑生活﹑灌溉的供水水源,污染损失水资源量已经占本地水资源量的25.5%,更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东江干流、东江北干流和南支流,上世纪90年代初仍然是全河段Ⅱ类以上,短短十年时间大部分河段已只能保持Ⅲ类标准,而南支流莞城以下河段已经降到Ⅲ类标准以下。石马河、寒溪水和东引运河由原来的饮用水源功能转为部分灌溉,甚至景观功能。”该工作人员说,目前东莞市城市供水水源缺乏调节能力的保障,如果遭遇突发污染事件将不可避免地对当地经济造成重大影响,给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东莞已成为珠三角地区水资源利用最危险的城市,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上述负责人说。
水务部门考虑用“三板斧”突围
据介绍,我市相关部门将加紧修编全市排水规划,从源头上减少对水源的污染。该负责人称,水务部门考虑用“三板斧”突围: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在全市范围内实行计划用水,执行用水分类累进加价制度;实行雨污分流,在有必要的地方对中水实行生态湿地的进一步处理;开展微咸水的开发利用,有条件的地方施行雨水收集系统再利用,开展中水回用的利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