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国家经济地理”开栏以来,对水问题的关注或者说对中国流域治理问题的关注,一直是我们的选题设计的主线索之一,并在此选题逻辑之下,系统研究了华北地区的“水情报告”,调查过北京“水危机”,亦关注过三门峡大坝“去留存废”等话题。
单就关中和陕北地区而言,从“渭河图治”到西安浐灞的“生态造成”,再到“延安水政”,甚至包括三门峡大坝去留那期专题,对关中和陕北地区的水问题和流域治理问题,更是设计了多个专题报道,进行研究性报道。
之所以对这一地区和这一地区的水问题给予如此密集的关注,是因为至少在我的思考中,这一地区曾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王朝所定都,并直接或间接地统治了中国很长时期,肇始于这一地区的很多传统直到今天仍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现实发展,并将可能继续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
而更现实的情况是,种种迹象表明,以关中和和陕北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在中国的区域经济版图中,正迎来新一轮的经济崛起,而作为后发地区,这些地区的崛起路径和发展路径都势必要循着更“中国化”的模式展开,而很多在中国接下来的发展转型中需要直面的难题,在这一地区已经开始并很具代表性地被直面了。比如,水问题和流域治理问题。
如果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进行回溯,让我们感叹的是,至少从中国历史发端以来,这一地区的发展兴衰就和治水密不可分,而考虑到这一地区的兴衰对整个中华之地兴衰的巨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一地区的治水实验,总是事关一个政权兴衰存亡,所以,就像当年的郑国渠的修建一样,这些遗存于关中之地的水利工程,无不曾经发挥了“建万世之功”的作用。
历史好像又一次要重演了,关中地区的治水问题再次成为事关这一地区兴衰的关键性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而考虑这一地区在中国区域经济版图中地位的回归,这一地区的治水问题也再次具有了国家层面的治水战略探索的价值和意义。
在对这一地区的多次寻访和调查中,发生在这一地区和城市的有些治水的实验,客观说,有的是值得肯定的,比如浐灞生态区对城市水系治理中的生态理念引进,但有些方面则可能值得商榷,比如,被陕西省寄予厚望的引汉济渭工程。
在几乎所有的陕西省方面的水利调研中,一个共识是,无论是关中还是陕北,单靠流域内的水是无法满足预期中的用水高峰期的需要,所以,必须从流域外调水,并规划了基于引汉济渭工程的关中供水网络和基于引黄工程的陕北供水网络。按照目前的研究和规划,无论是城市发展还是经济发展,这两个引水工程的成败都将事关这一地区发展的成败。
但这种跨流域调水真的是这一地区的必须选择吗?
当水成为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一种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以后,在面临区域性的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选择了通过跨流域调水工程来进行水资源的调配,这一方面可以获得水资源的保障,同时,因为工程的投资规模巨大,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效应也是这些工程纷纷上马的另一条逻辑。
但问题是,经济逻辑和工程逻辑从来都不是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全部逻辑,而如此之多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出现,客观上已经打破了中国既有的水系,今天发展的现实需求,又将给未来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中国区域水资源的治理和平衡的出路又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