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雨污分流等从源头上治理水环境措施,福田河水清岸绿成为常态。
小区水综合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市民给深圳清源办送锦旗。
铺设中的雨污分流地下管道。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深圳在经济社会取得迅猛发展的同时,城市综合环境也被我们慢慢改变着。比如雨污混流所造成的水环境污染就是其中的典型。
5年前,一场“排水管网清源行动”(以下简称“清源行动”)在深圳拉开序幕。作为针对城市排水管网雨污混流现象进行综合整治的专项行动,清源行动从源头上即各家各户开始按流域、分片区梳理城市排水系统,通过在市政道路、微循环道路、社区巷道实施管网改造完善工程、推行城市排水许可制度、创建排水达标小区等措施,规范排水管理,消除现有污染点,最大限度实现雨污分流,全面改善城市水环境污染现状。
2010年,台湾地区第一任“环保署长”简又新谈到台北淡水河从“污染失控”到“台北奇迹”时,深有感触地说道:台湾地区20年环境治理主要是从六个方向着手,第一是组织;第二要把政策先拟定好,因为环境治理不是五年十年可以做得完的,所以政策要非常鲜明。第三个是要立法,如果法律不行的话,民众没有办法遵循,立法就包括有标准在里面。第四个是要做环保工程,就是基本建设。第五、第六个就是稽查和考核。
仔细梳理,我们不难发现,这5年多以来,深圳所经历的水环境治理历程与台北水环境治理之路颇为相似:从2003年深圳开展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到2007年年底全面实施的排水管网清源行动,再到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清源行动,深圳在水污染治理中不仅有专门组织负责,有长远政策盯着,有立法支持保障(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享有特区立法权),也有大量环保工程支撑,当然还有正在努力推行的全民环保教育……
在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变末端治理为源头治理的过程中,深圳的努力和实践有着特别的示范作用,也堪称全省水污染治理的样本。今天,就让我们沿着深圳清源行动所走过的路,找寻其背后带给人们的启示意义。
深圳在全国率先推行《排水许可条例》
法律是“基石”
彭书郁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排水委员会顾问委员,也是深圳的一位老市民。他不仅参与了深圳水环境治理系列工程建设,也见证了深圳清源行动的全过程。彭老表示,深圳是唯一一个把清源行动列为水环境专项整治工作的城市,也是全国率先将排水许可纳入法律范畴的城市之一。
彭书郁说的“排水许可”指的是《深圳市排水条例》等与深圳排水管网清源行动相配套相关的法律法规。他认为,2007年年初,深圳市人大通过的《深圳市排水条例》不仅为深圳的清源行动“保驾护航”,也为深圳的排水许可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从此,深圳的排水行为就上升到了法律行为,而排水执法也就有了强有力的保障。通过这几年的排水许可执法实践,深圳的雨污分流清源行动走上了“快车道”。
“排水管网的错接乱排,是河流污染的源头。经营户违法排放的污水,通过混流的管网,大大加重了河流的污染速度。”深圳市水务局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经营性独立排水户错接乱排、无证排水、预处理设施不完善等行为,以及对建筑工地未建设预处理设施、泥浆水违章排入雨水管网、排污车偷排泥浆水等违章排水行为的执法整改始终是清源行动的重点。据统计,清源行动开展以来,深圳共组织开展30多次大规模执法专项行动,查处6500多宗违法排水行为,完成了5000多家排水户错接乱排。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自清源行动开展以来,他们时刻保持打击经营性排水户和建筑工地违章排水行为的高压态势。而在去年的“大运之年”,深圳规范排水执法中采取“常规动作”、“应急动作”、“自选动作”相结合的“组合拳”方式,更是让《排水条例》得到了充分施展,这其中“自选动作”则颇具新意。
记者了解到,“自选动作”主要包括该办与其他单位部门的联动机制,形成合力。如与市防洪设施管理处、市水务集团等单位建立联动机制,及时解决洪湖公园西侧2个排放口污水漏排入河问题;同时,还督促水务运营单位加强各条河流沿线截污泵站及截污管的巡查和清疏,在原有清疏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清疏频率,确保泵站机组正常运行,防止生活污水溢流入河。
此外,还重点研究制定大运期间河道巡查制度,实行专人专职、专责专管,采取定期巡查(每周2次)及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原特区内各主要河流实施全面监管,对重点地段、重点河口派遣专人值守;与此同时,该办还参与“迎大运水政执法保障行动”,加大执法查处力度,强化对河流沿线施工工地的排水管理,防止施工泥浆排入河道。
“这套‘组合拳’一经打出,就有效减少了违章排水现象。”市水务局负责人表示,这些举措在大运期间对深圳湾体育中心、宝安体育中心、龙岗大运中心等敏感区域主要排水户及重点建筑工地的监管尤为见效,确保了大运会场馆周边区域的排水安全。
“看不见的工程”正在发挥作用
改善工程是“必经之路”
“比如污水处理,因为牵扯到经费投入,因为这个是看不见的工程,不像建设大桥大房子,很多县市长兴趣不是很高。”简又新谈到台北淡水河上马环保工程,因为经费问题也屡屡“碰壁”,颇感无奈。深圳的排水管网清源行动同样也需要上马诸多环保建设工程。不过一路走下来,虽有艰辛,但却意义重大。
“虽然排水管网都埋在地下,我们看不到,摸不着,但改造的成果却实实在在能感受到。”家住深圳市福田区通心岭的老居民段大伯如此说道,段老的触动与已完成的荔枝湖流域排水管网正本清源工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说,深圳“清源行动”给他最大的感受就是荔枝湖的水质比以前好多了。他说,这与排水管网的改造完善是密不可分的。
实现雨污分流,除了行政动员、强化管理外,还需要实实在在的工程投入才能对管网建设长期欠账形成的“顽疾”进行手术切除。记者翻阅资料得知,在清源行动开展的第二年,即2008年,仅深圳市福田、罗湖、南山三区一年就有12个城中村完成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公共设施综合改造。而投资近1.2亿元的荔枝湖流域及福田河流域上游梅林片区两项清源行动试点工程已基本完成。在2007—2009年的经费数据统计中,深圳市各区、水务运营企业共计投入约3亿元开展清源行动,如盐田区,2008年该区发改部门预留了2400万元工程改造专项经费;福田区安排1900万元前期经费;罗湖区给每个街道拨付30万元清源行动专项资金;南山区也安排了清源行动专项资金,并启动了区属物业清源行动改造工程……据统计,截至目前,深圳市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已累计投资近5亿元。这些项目大多是拾遗补缺的小项目,对治污系统却起着大作用,实现了源头治理,甚至打通了“最后1米通道”,让污水得到妥善处置。
小区内的雨、污水管网改造完善工程是看不见的非表面工程,却切实提升了小区的居住环境,为此,通心岭社区还给市水务局送上表彰锦旗。截至目前,深圳共创建排水达标小区1926个,污水收集率比2007年之前有较大提高,原特区内各主要河流如福田河、新洲河等流域的水质已明显好转,清源行动成效初显。虽然这些项目不能造就宏伟的大桥、高耸的楼宇,但却是市民身边的贴心工程、宜居工程。
治理水污染,雨污分流是途径,目标就是让污水尽可能多地流入污水收集管网,并最终进入各个污水处理厂进行终端处理,这也是治污工程投资的重要内容。而深圳水务部门在过去的几年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力度也达到空前规模,“十一五”期间,深圳全市新、改、扩建11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厂规模115万吨/天,污水处理厂总规模达到267万吨/天;深圳全市目前在建污水处理厂14座,总规模181.5万吨/天;换句话说,明年深圳建成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将达到450万吨/日。
与此同时,污水管网建设也全面铺开,深圳一方面全力推进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干支管网建设,让污水有“出路”;另一方面结合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沿河截污,进一步截留收集漏排污水和初期雨水,让污水能“收集”。截至目前,深圳共建成污水管道长约3527公里。
针对下一步的排水管网和市政污水管网建设,深圳市水务局负责人表示,今年他们将按照已完成的《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将422个小区的排水管网改造完善、37公里市政污水管网完善等内容列入其中,并表示这些工程将力争尽早开工,早日见效。
“政府行动”逐渐变为“全民行动”
环保宣传教育是“根本”
台湾现在的环境治理主要靠什么?简又新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始终强调一点,那就是环境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必须要给予教育。他认为,20多年来,台湾在环境教育上做得很好,而民众一旦觉醒,他就知道问题在哪里,他就会主动寻找答案。
在深圳的排水管网清源行动中,也始终强调市民环保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深圳市水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市民既是水清岸绿的受益者,也是河流海湾“黑臭”的制造者:人们抱怨眼前的河水污浊,殊不知自家污水错接直排河道;坐在餐厅享受美味,却不闻未经预处理的菜渣废油直排海湾……因此,要让市民了解正确排水的重要性,让清源行动成为全民参与、人人有责的一项社会活动。
记者了解到,清源行动开展5年多来,共投入宣传经费上千万元,针对市民开展环保宣传,如在深圳卫视、都市频道、财经频道、娱乐频道、898新闻频率相继播出多部清源行动公益广告片,各类报刊有关清源行动的报道逾300篇;策划了清源行动大家行、清源杯摄影大赛、“人水和谐”绘画大赛、清源杯FLASH动漫大赛等系列大型主题宣传活动;联合市义工联等单位,多次开展“携手治理水污染,呵护你我家园”街头宣传;进校园开展“我家的污水流到哪里去了”环保教育;进入社区进行“雨污分流从我家做起”知识普及;在深圳水务网开设清源行动专栏,反映清源工作动态;举办了数十场清源行动专项培训,提高清源工作效率……随着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教育网络不断扩大,市民的环保意识正逐步加强,清源行动也由最初的“政府行动”逐渐转变为“全民行动”。
该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时期,深圳将结合城市更新、城中村综合整治与旧住宅小区整改,继续开展正本清源建设,规划对原特区内1362个小区实施正本清源改造。同时完成了《深圳市排水小区(单位)名册》编印工作,明确了原特区内排水小区的名称、地址及数量,为今后制定排水达标小区创建工作年度计划提供指导。
记者了解到,在小区排水达标创建过程中,有专门工作人员与相关单位对口衔接,加强技术指导,做到“有诉求、快反馈,有问题、速解决”,加快了各区开展排水达标小区创建进程。彭书郁认为,深圳这么多小区能实现创建达标目标,除了深圳水务局相关职能部门大力度实施该项工作,还与深圳居民的支持和配合是分不开的。他说,深圳的清源行动是在全民发动的基础上,比较容易地贯彻了排水的要求,因此更加凸显了“环保教育”的意义。
此外,在继续开展排水达标小区创建工作的同时,深圳还将推进原特区内公共机构开展清源行动。公共机构是指特区内全部或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深圳市清源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共机构要成为节能减排、规范排水的表率,是开展本部门(单位)清源行动的责任主体,其所属的办公楼或小区应全部创建成排水达标小区,此项工作将争取在今年底前完成。
“(我们)将探索以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市民和部门参与排水管网清源行动中。”据深圳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市清源办与市住房建设局、物业管理协会加强合作,制定了《物业服务企业开展排水管网清源行动工作方案》。作为物业服务企业开展清源行动的指导文件,该方案旨在通过借助物业协会的便利条件,联合发动物业服务企业积极配合排水达标小区创建工作。当然,对于排水达标小区创建工作,深圳市清源办负责人还表示,接下来他们将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以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创建活动。
“清源行动”
任重道远
观察
“清源行动是治污之本,清源在于行动,清源行动任重道远。”早在深圳清源行动开展首年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初,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吕锐锋就如此强调。事实上,在深圳开展清源行动的这5个多年头里,深圳通过推行排水许可、完善改造地下管网以及创建排水达标小区等具体、有效举措,为水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作出基础性的贡献。
成绩固然可喜,但未来却依旧任重道远。在笔者看来,在城市管理日益追求精细化,追求“深圳质量”的今天,深圳的排水管网清源行动则更应该持续加大力度开展,更应该向纵深方向推进。无独有偶,笔者在翻阅新加坡、香港等先进发达城市的城市管理成功经验时,在追求城市发展的质量同时,无不在排水管网上花力气、下苦功。可以说,深圳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更需要排水管网清源行动的持续高效推进。
目标虽已明确,但困难却不少。笔者了解到,在排水管网清源行动中,对清源行动起重要支撑保障的小区排水管网改造缺口就很大。翻阅相关资料获悉,据统计,深圳全市有效路网长度约为5362公里,需要配套污水管网约7000公里。截至2010年末,全市仅建成市政污水管道约3527公里,尚有3000多公里的缺口。这些污水管网的缺口也将直接影响清源行动的实施效果。
与此同时,深圳雨污混流的现象依旧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深圳现有城中村农民房或其他私人自建房超过35万栋,总面积约1.2亿平方米,占全市住房总量的49.1%,这些粗放式建设造成了排水设施混乱,因此城中村及自建房普遍存在着雨污混流、错接乱排现象,改造难度大。
此外,囿于多年来原特区内外财政投入的巨大差别,原特区外地区的很多污水支管都不完善,这直接导致一方面大量污水仍然混接入雨水管网或是直接排入河道内,污染河道水质;而另一方面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水质、水量则达不到设计要求,造成污水处理厂低负荷运行,难以充分发挥效益。
一边是城市精细化管理所必需,另一边却是清源行动持续开展的困境。如何平衡解决考验着深圳市相关部门的执政智慧。笔者以为,要想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困境,首先是相关部门仍需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其次则是,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让市民继续支持理解配合清源工作。这里说的“支持”,既需要市民对清源行动积极配合,更需要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规范排水的意识。正如我国资源水环境专家、清华大学钱易院士所说,雨污分流不是“建”出来的,而是“管”出来的。
总而言之,深圳排水管网清源行动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可喜的是,深圳水务部门正在多措并举,实施新一轮排水管网清源行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深圳的排水管网雨污分流的成功经验将为深圳城市发展增添浓重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