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环拥整个巢湖的合肥在新一轮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将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作为打造“大湖名城”的顶层项目,启动了新一轮的科学治水。
合肥治水从未停下脚步
事实上,为改善巢湖水质,合肥从来没有停下努力的脚步。
早在市委九届五次全会上,合肥就曾提出每个合肥人都耳熟能详的奋斗目标——“不让一滴污水进入巢湖”,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多年来,合肥治水已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建污水处理厂,开展污水截流。 “十一五”期间,全市污水处理规模及污水管网比“十五”末分别增加52.7万吨/日和1300余公里。
综合整治河湖,减轻入湖污染负荷。如今,南淝河、十五里河、二十埠河、板桥河等巢湖入湖主要河流都已铺设截污管网,南淝河生态补水长效机制已经确定,今年底还将启动南淝河市区段清淤工程。
修复环巢湖生态。如今,巢湖生态湿地试验段、塘西河湿地公园、孙村湿地、烔炀河口湿地等一批重点工程先后建成,削减了入湖污染负荷。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合肥已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工业项目49个,总投资额153亿元。马钢(合肥)公司等一批重点工业企业的工业废水排放量都有所下降,中盐红四方等企业实施了环保搬迁。到“十一五”末,合肥COD排放量比“十五”末下降了11.1%,超额完成减排目标任务。
如今,合肥治水成效初现。
环湖合肥治水再添重任
行政区划调整后,巢湖8条主要河流入湖口均在合肥境内,治水范围更广、要求更严、任务更重、期待也更高。
与此同时,因为历史原因,巢湖离地表水Ⅲ类标准还有距离,南淝河、十五里河仍未达到地表水Ⅴ类的标准,派河还没有达到地表水Ⅳ类的标准,巢湖市饮用水源地——巢湖东半湖水质氮磷依然超标。而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的合肥,污染排放负荷仍处于高位运行,水环境压力不断加大。
面对诸多新的挑战,合肥市委市政府将环巢湖示范区的建设作为打造“大湖名城”的顶层项目,启动了新一轮的治水工程。
新时代治水打“组合拳”
在新一轮的治水中,合肥亮出新的“组合拳”。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涉及合肥的96个治水项目正在进行中,“十二五”重大“水专项”巢湖示范项目中,已率先研发和应用淤泥处置、蓝藻移除、湖滨带生态修复等技术。
为进一步修复环巢湖生态,合肥计划投资128亿元实施环巢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一期16个项目,推进滨湖新区北涝圩环境治理等12个亚行贷款巢湖治理项目。
为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合肥正加快建设十五里河二期、陶冲等一批骨干污水处理厂,对王小郢、朱砖井等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加快推进巢湖市、庐江县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计划到“十二五”末,实现建制镇及环巢湖所有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
为了进一步减少工业企业的排污,合肥加大了清洁生产的力度,计划“十二五”时期完成全市化工、印染、电镀等重污染行业的强制清洁生产,实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实现马钢(合肥)公司和氯碱化工的环保搬迁。
为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合肥将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构建“水清、流畅、岸绿”的村庄水环境,在农村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及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引导畜禽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一系列环保“组合拳”织就了一张保护巢湖的大网,在迈向“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征程中,合肥正奋笔疾书着新的治水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