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障“水碗”安全,大连市在水源地实行勘界立标,明确饮用水保护区的地理界限,同时通过区划管理,对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保护策略,实施部门联动、跨界联防等措施加大力度,确保市民能喝上洁净水、放心水。
打造三级水源地防护网
为确保“水碗”安全,大连市加大了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对全市26处集中式水源地实行区划管理,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为水库水面及周边200米范围内,该区域内禁止建设任何与水源地保护无关的项目;二级保护区为从一级保护区的边界至周边山脊汇水区的区域,这个区域禁止建设与水源地无关的项目,禁止新建设排污口,并对原有排污口进行限期拆除、关停、封闭;准保护区为二级保护区外3000米范围,该区域内原则上不准新建、新增污染物排放的项目。
目前,大连集中式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无排污口及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二级保护区内建设项目清理整治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对于保护区内的重点风险源,采取定期跟踪巡查的方式,做好环境风险防控,确保监管到位。为强化监管,大连市每年均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执法检查。
严密监控水源地环境安全
2009年5月,大连市环保局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水源地监察专业化执法部门——市环境监察支队水源地监察大队,负责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环境执法工作。同年,建立了由大连市环保局、水务局、公安等管理部门组成的城市水源地监察联席会议制度。
大连市环保局、水务局进一步整合两部门的执法力量,在主要饮用水水源地分别建立水源地监察办公室,制定了定期巡检制度——这有效实现了水源地案件、水质监测情况、行政许可审批等信息的沟通和共享,构建了一道“防火墙”。
跨界联防确保上游水质
碧流河、英那河是属于跨市界饮用水水源地,也是大连600多万市民的母亲河。由于其上游位于营口盖州和鞍山岫岩地区,那里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威胁着大连市民两大“水碗”的水质。 2009年,大连市环保局会同市水务局对碧流河、英那河上游的污染排放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明确了责任和具体措施。
目前,盖州和岫岩两地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场(填埋场)的建设已启动,建成投入使用后,长期威胁大连市两大主用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的跨界污染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勘界立标提高市民保护意识
在水源地实行勘界立标,是大连为了保护饮用水水源地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大连市已完成水源地的勘界立标工作,在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共设立界标、宣传牌、交通警示牌等各类饮用水源保护标志381处,准确地划定了各级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地理界线。
2009~2011年,大连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达到了“创模”第9项指标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要求,保证了居民饮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