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通化市计划投资8066万元实施的310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截止到目前已全部完工,14.49万农民喝上放心水。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市水利局严把各个关口,切实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质量监管,打造精品亮点工程。
加强制度监管,严把招标投标关。市水利局对饮水设备及主材采购、施工单位的选择,均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确定。工程项目严格实行合同制,施工质量由有资质的监理单位监督,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严格实行建前、建中、建后三公示制度,决不使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主材采购制流于形式。
加强人员监管,严把持证上岗关。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人员培训,坚持持证上岗原则,建管人员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监管,提升了监管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在工程建设开工前,各地共培训设计、管理、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群众代表等186人次。
加强采购监管,严把建材设备关。严格要求各地在采购供水设备、净化设备、井管、管材、配件及其他材料时,要符合规范要求,满足设计需要,严禁以次充好、以低充高。严禁使用“三无”产品,消毒设备必须具有卫生部门认证书,设备安装实行旁站式监理。
加强施工监管,严把工程质量关。在建设中,重点对打井过程中的下井管和滤料、引地表水的取水工程、水厂泵房及清水池的基础开挖等隐蔽工程进行巡检。进入10月以来,市水利局再次组织质量监管人员,对全市近100个村(屯)、200多处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工程的管材质量及集水井、蓄水池、井房、管线埋设等施工质量进行了拉网式检查。针对不合格的工程,下达了4份整改通知、1份停工整改通知,并责令其当场拆除重建,对发现的一般性问题也要求项目单位进行了及时整改。
加强技术监管,严把工程验收关。市水利局积极组织各地进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总体规划、技术方案的编制,加强对供水设备选型以及安装、日常维护、运行管理的技术指导。对水塔基础、深井工程、供水管道的铺设等隐蔽工程进行分步工程验收,要求分步工程验收必须有设备采购人员、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人员的签字,没有进行隐蔽工程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能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确保水质安全优良。
加强建后监管,严把水源保护关。针对建后水源保护难的问题,对建成的饮水工程,严格按照《吉林省农村水利管理条例》的要求,制定了建后管理措施,建立健全维修、养护、用水节水、水费计收、水源保护及各项规章制度,进入了“以水养水”的良性轨道,并正在向上建议,建立长期、有效的水质监测体系,对集中供水水源以上区域、流域要封山育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