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2012年,市长孙爱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新增农村饮水安全人口40万人”的任务目标。近日,记者前往曹县、定陶、成武等地采访,了解当地群众喝上“放心水”的情况。
自来水进农家,让村民喝上“放心水”
本报记者 郭卫东
500万人喝上“放心水”
中国菏泽网消息 近日,在曹县安蔡楼镇安蔡楼行政村,村民安君拧开自来水龙头,汩汩清水哗哗地流了出来。“今后,村里人再也不会是一口黄牙了。”64岁的安君喜不自禁地说。
“以前吃的是压井水,碱大,烧开的水不好喝,一刮壶底,能有半碗碱,现在的水又清又甜,真是太好了。”安君告诉记者,自从家里通了自来水,洗衣机、太阳能都派上了用场,轻轻一拧,水就流出来了,别提多方便了。
此前,村民除了面对“水难吃”的窘境,还面临着“取水难”的问题。这几年,随着地下水位下降,村里原有的手压井已达不到水源深度,每到枯水季节,村民须到几里地之外的深水井里取水。“夏天,都是担着挑子去能压出水的地方挑水,大人小孩都去,别提多麻烦了。”不少村民说。
如今,来自521米深的深层地下水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村民的厨房里,他们从此告别“手压井”,进入自来水时代。
多年以来,饮水安全成为农村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也是农村生活条件改善的重要标志。来自菏泽市水利局的统计数据给了群众一个暖心的交代,几年来,全市共有4813个自然村、500.22万人喝上了自来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4.45%。
19525万元投入“人饮安全投资计划”
为让更多村民尽快喝上“放心水”,我市一大批农村饮用水施工工程,在冰天雪地中全力加快施工进度。
2012年12月31日,记者随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深入到定陶县南王店镇采访。在摄氏零下10度下,工棚内简单地摆放着大白菜,桶装的矿泉水已经结冰。在工棚一边,四五名工人抓紧施工。据施工人员李少国介绍,他们共3个班,每班5个人,一天24小时轮流工作,打一眼500多米的深井,需要一个月时间,可供15000人用。
在位于定陶县杜堂镇杨庄村的农村饮用水管道铺设现场,十几名施工人员配合大型机械设备在冰天雪地里抢抓工期。“当地农民以前用手压井,取的是10米左右的浅层地下水,大肠杆菌多、水味苦咸,而现在接通的水源为521米深的地下水,水质较好。”定陶县农村供水公司经理王贵民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该县已经建成18个标准供水站,覆盖人口30余万人。
而在成武县南鲁集镇大王庄村自来水管道铺设现场,施工人员为了应对低温施工难题,正采用热熔器对管道进行专业熔接。
据了解,我市2012年总投资19525万元,全市第一批40.05万人的人饮安全投资计划基本完成,让农村群众多年的愿望成为现实。
饮水安全、平原水库建设成为“头号民生工程”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造福老百姓的民心工程。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市长孙爱军明确提出“新增农村饮水安全人口40万人”的目标。承诺就是号角,我市水利部门去年在农村人口基数大、全市地下水质普遍较差的实际情况下,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在争取到第一批40.05万人人饮安全投资计划的基础上,又争取上级追加了21.2万人的第二批投资计划(2013年实施),占全省年度追加投资计划的35%。在资金支持下,我市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要求,以保障安全为目标,以集约发展为重点,全市农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进度一再加速。
与此同时,鉴于我市地下水水质普遍较差的实际,市委、市政府决定通过建设平原水库彻底解决群众饮水水源不安全问题,并把饮水安全平原水库建设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来抓。
截至目前,我市已经决定兴建的14座平原水库,已有3座开工建设,2座水库的可研报告已上报待批,7座水库的可研报告正在编制,其余两座水库正在委托设计单位设计。
“今后,我们将大力推进饮水安全项目和平原水库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确保在2015年底全面解决全市广大群众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彻底告别‘手压井’,喝上甘甜可口的自来水,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市水利局局长王尊亮的话,让暂时还未喝上自来水的农村人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