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临江水厂刚建成时,金基刚就已经入厂。那时候,水厂水源地还在黄浦江上游。金基刚回忆,那时候她用原水做实验,浊度有时候能达到100多度,而现在最多30度。
“换水之后,对我们工作最大的变化,就是加的药少了。”临江水厂副厂长姜伟毅所说的“药”,是原水进厂以后加的混凝剂、次氯酸钠和硫酸铵,分别用以去除浊度、消毒、氧化。净水工实时监控水质,并根据指令调控药剂的投放。他告诉记者,还在使用黄浦江上游原水时,仅在混凝剂这一项,每千吨大约要投放20公斤左右的药剂,而目前,平均投放量在12公斤,比原来少了近一半。
据介绍,原水浊度的数字越小,说明水质越清澈。按照自来水新国标,出厂自来水的浊度至少应在1个NTU以下。浦东威立雅自来水有限公司水质中心经理孙坚伟告诉记者,临江水厂输出去的自来水浊度,则在0.07至0.1个NTU之间,称得上优质。
原水变好了,水厂的工作也在变化。孙坚伟曾经也是临江水厂的老员工,她指着不远处的净水系统说:“你看那么大一片的净水设施,里面一个工人也没有。”化验、监控水质、加药,这些金基刚现在一个人就能做完的工作,在自动化控制设施采用之前,需要3个人。姜伟毅指指路旁的一个大房子,告诉记者:“原来这里是储藏液氯的仓库,自从世博会之前我们采用次氯酸钠之后,这个仓库就空出来了。”他说,次氯酸钠的毒性比液氯小得多,储存起来也更为安全。
临江水厂这些年的变化,是上海市区其他水厂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上海用水的时代变化。上海并不缺水,缺的是可以饮用的好水。这座城市一直没有停止过改善市民饮用水水质的努力。从苏州河到黄浦江市内段,几十年间,取水口从黄浦江军工路附近不停向上游迁移,后来迁到了松浦大桥附近水域。即便如此,原水大多仍然属于三类至四类水,有时甚至是五类,为了保证自来水的质量,水厂不得不采用重氯消毒杀菌,投放量甚至是过去的4倍。青草沙水源地的投入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情况。
2012年10月18日,继9月底青草沙水库向川沙水厂顺利供水后,优质长江原水又注入了航头水厂和惠南水厂。至此,经过15年论证、1年半前期准备、5年建设,全球最大的河口江心避咸蓄淡原水水库——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的规划项目已全面完成,实现了规划供水范围的全覆盖,全市受益人口达到1300万。至此,上海市已基本形成“两江并举,多源互补”的饮用水水源供应战略格局。
而在不远的将来,长江青草沙水源和黄浦江水源还将逐步实现互联互通,以确保城市供水安全。正在紧张建设当中的东风西沙水源地,未来也将造福崇明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