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近日,山东潍坊被疑有企业往深层地下排污的消息,引发了公众对地下水现状的关注,而一份《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的调查报告则让人们对自己的饮水安全产生忧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引发公众对地下水水质问题众说纷纭的原因之一,是国内尚未形成在较短时期内向社会公布各地地下水水质情况的机制,以至于公众对一些数据进行误读,从而引发公共恐慌。
地下水水质好与坏,究竟应该由谁来告诉我们?
人们呼吁,地下水水质的监测数据也应像PM2.5数据一样,及时向公众披露。
1 正确解读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不能饮用的水中含自然产生的苦咸水近日,一份《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调查报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该报告称,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整体较差,且污染较为严重,未受污染的地下水仅占采样点的55.87%。深层地下水综合质量好于浅层地下水,污染较轻。地下水质量调查评价结果显示,华北平原浅层,直接可以饮用的Ⅰ—Ⅲ类地下水仅占22.2%。
仅两成多的浅层地下水能喝,那么这是否表示,其余的都被污染了呢?
我省水利专家魏智敏对此表示,大家不必恐慌,22.2%的浅层地下水可直接饮用,并不是说其他水均已被污染,有些水质问题是自然形成的,比如河北咸水区地下水就不能直接饮用。另外,我省大部分饮用地下水来自深层地下水。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下属的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有关人士也表示,我省每年会对全省300多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进行一次常规检测,检测项目包括一般化学指标、钾钙钠镁常规离子、无机毒理指标、有机组分等36项指标。此外,还会对11个设区市的工业区进行每年一至两次地下水污染监测,主要根据各地工业类型、污染物可能种类进行检测,并对沿海监测点进行海水入侵情况的专项监测。
根据长期监测数据分析,我省目前地下水水质总体安全良好,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我省不同地区因地质条件不同,在地下水水质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石家庄水质硬度偏高,廊坊地下水中铁锰矿物质含量较高,沧州地下水含氟量偏高,衡水部分地区地下水则碘含量较高。
2 河北用地下水全国占比最高,华北超采严重形成“漏斗区”
“与别的省份不一样,河北省用水的主要来源是地下水。我省近几年全年用水量在19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150亿左右为地下水,也就是说70%以上的用水需求靠地下水支撑,这个比例在全国所有省市区中是最高的。”魏智敏坦言,华北平原因地下水超采已成为全国最大“漏斗区”。
“2011年,我省地下水资源量为126亿立方米。而且,多年来我省地下水资源量大约保持在120亿立方米左右。”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
这也意味着,我省每年需超采地下水30多亿立方米。
根据水利部门监测,截至去年6月,我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17.79米。石家庄全部、保定大部、衡水北部地下水埋深高于20米。其中,柏乡、平乡、晋州等地高于40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省地下水每年的下降程度高达半米,现在,每年的下降程度只有0.1至0.2米,地下水用量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依然在下降。”魏智敏说。
魏智敏分析,地下水污染主要来自工业污水。由于工业污水处理率低,处理合格率低,一些季节性河流成了纳污河,进而造成地下水质量下降。更让人痛心的是,一些在乡镇分布的工业企业产生的污水,未加处理便通过渗坑、渗井向地下排放,造成地下水呈点状、线状污染。
3 每年多个部门发布水资源公报或监测情况,均未涉及地下水水质近年来,省水利厅每年都要发布一份河北省水资源公报。水资源公报的内容包括全省的水资源总量、供水量、用水量等数据,也包括废污水排放、地表水质等状况,但并不涉及地下水水质情况。
除此之外,省水利厅每季度发布一期《河北省平原区地下水通报》。通报内容包括浅层地下水位动态、深层地下水位动态、地下水漏斗水位动态,目前也不包含地下水水质情况。
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水资源公报和《河北省平原区地下水通报》的数据来自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这位人士告诉记者,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除了负责监测雨情、水量、水情等数据外,还有监测水质的任务,其中就包括地下水水质。
据了解,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同河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记者查询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所属的官方网站——— 河北省水文水资源信息网,发现水文资源科技共享服务专栏里有一幅地下水水质监测站网分布图,在这幅图上,地下水水质监测站点在我省星罗棋布,冀中南平原地区尤为密集。
根据其网站信息,河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下设10个分中心,负责全省233处地表水、421眼地下水、54处泥沙颗分站网的监测与分析;负责全省水环境评价、水资源公报、水环境质量年报等水质变化规律研究工作。
邢台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一位在基层水文站工作的人员告诉记者,该站的地下水水质监测井每月将地下水样送往邢台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一次,以进行检测。监测工作除了检测化学耗氧量、硝酸盐氮、大肠菌群等相关指标外,还要检测总碱度、碳酸根、重碳酸根、矿化度等指标。
4 制度缺位,导致有人监测无人公布既然有监测,为什么不公布监测数据?另外,公报、通报为何单单不包括地下水水质情况?
相关人士表示,按照现行流程,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负责将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提供给省环保部门,信息发布在环保部门。除此之外,地下水的防污工作也在环保部门。
按照2011年环保部、国土部与水利部联合公布的《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到2020年,我国将对典型地下水污染源实现全面监控,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基本建成。
此项规划提出,要加强部门协调,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卫生部等部门,统一规划、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联合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建立联动机制,密切配合,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去年11月,我省全面启动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个方面划定红线。
“法律法规要发挥作用,相关部门的协作十分重要,如何既避免重复建设,又协调联动,相关责任必须明确。”魏智敏建议,地下水作为我省的重要饮用水源,其水质应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