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山西代表团在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山西省水利厅厅长潘军峰代表透露,煤炭大省山西通过关井压采、水库建设、生态涵养、循环利用等多措并举,全省地下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08年3月以来五年,山西地下水水位上升每年约一米,汾河流域地下水平均上升速度每年三至四米,太原市西张水源地地下水位甚至去年上升了16米,断流12年的太原晋祠泉开始复流,太原天龙山再现瀑布挂川水复流景色。
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山西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太原市人均水资源量为173立方米,仅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8.4%,因此地下水成为当地工业生产及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相关资料显示,1971年山西地下水年开采量约为11亿立方米,到2008年达到40亿立方米,累计超采一百余亿立方米。地下水严重超采导致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五大盆地地下水水位以每年2―30米的速度开始下降成为大面积超采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已成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隐患。
潘军峰代表介绍,山西五年多来通过大力实施兴水战略,开展了大规模的应急水源工程建设,使地表水供水能力显着增长。对地下水超采区则采取关井压采、加倍征收水资源费、提高地面水使用比重等治理和保护措施。同时,全面推广节水体系建设,实行最严格的地下水资源管理制度,建成了全省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等,使全省地下水位实现止降回升。
特别是2008年开始的全省煤炭资源整合,一举扭转了“煤炭越挖越多,水井越打越深”的局面。粗放形式的小煤矿开采中每采1吨煤约破坏2.5吨水资源,山西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关闭了大量小煤矿,推进大型工矿企业以循环经济模式回收利用工业废水减少地下水的开采,目前全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87%。同时,以政策法规保障每生产一吨煤提取一定资金用于生态恢复,近5年来仅省级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就投入240多亿元用于汾河等重点区域生态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