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城乡普遍缺水,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据测算,2010年全国年总用水量7300亿吨,实际缺口约1000亿吨,相当于南水北调总水量的两倍。全国地下水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吨。”农工党中央提出,京津冀地区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区域,其水资源紧缺状况日趋严重,地下水超采严重过量,缺水范围不断扩大。
农工党中央建议,可利用海水淡化,增加淡水资源总量,积极谋划和推进海水淡化水作为京津冀地区重要水源以及紧急突发事件(如某地区及南水北调地区同时发生大旱)时的保障方案势在必行。
危机京津冀地区严重缺水目前京津冀地区缺水严重。其中北京、河北人均水资源量约300立方米左右,天津人均量为160立方米,是全国的1/14,都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000立方米的用水标准,属于严重缺水地区。该地区水资源状况仍在逐年恶化,但用水需求却逐年递增。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南水北调也不能完全解决京津冀地区的缺水问题。
根据2010年颁布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到2030年,考虑南水北调东线一、二、三期工程和中线一、二期工程的供水量,并考虑部分海水利用量,我国11个沿海省市年缺水量仍将达到214亿立方米。在人口继续增加、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用水需求刚性增长的情况下,京津冀本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已消耗殆尽,形势急剧恶化,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目前国内外海水淡化技术已经成熟,完全可以将海水转化为优质的饮用水。且海水淡化是一项造水工程,可增加水资源总量,与人类的需求相比,大海的容量可以说是无尽的。据统计,截至2010年,全球脱盐装置淡水总产量已达到6520万吨/日,海水淡化水已成为部分沿海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水源。
建议建立海水淡化监管体系天津滨海新区以及河北曹妃甸、黄骅都建有大型火力发电厂,具备电水联产、进行大规模海水淡化工程建设的条件。在这些地方建设大规模海水淡化厂,除部分淡化水可供本地自用外,其余部分可用管道输往北京。建设大规模海水淡化工程是对京津冀影响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对京津冀区域乃至整个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大。
海水淡化是一种以能源换取水资源的技术,在目前我国水的价值与价格背离很大的情况下,淡化水的价格将在一段时间内高于城市的综合水价。单靠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来推动是非常困难的,会影响其使用的积极性,需要各级财政部门的资金投入和补贴。目前我国已出台并在编了10余项海水淡化标准,但主要侧重于技术方面,在海水淡化水进入管网后如何监测和监管方面还不成体系,迫切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水质标准和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
农工党中央建议从保障国家水安全的战略高度考虑京津冀发展大规模海水淡化及淡化水进京问题。建立由国家综合部门牵头、行业主管部门和三省市政府参加的协调小组,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统筹研究海水淡化水作为京津冀重要水源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相关规划,分步实施。财政部门设立专项资金,对海水淡化进行补贴。行业主管部门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同时建立淡化水的监管体系,保证供水安全,让人民用上放心水。
会外追访河北省资深水利专家魏智敏:海水淡化需做科技攻关“从长远来看,淡化海水是补充京津冀水源的一个大的方向,是京津冀的一大出路,但是由于海水淡化成本太高,还不能大规模展开。”河北省专家献策服务团顾问组副组长、资深水利专家魏智敏表示,海水用电量比较大,单纯的电网发电,淡化1立方米水的价格是8块钱,南水北调一立方米水是3块钱,如果能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发电,淡化海水的价格就会降到1立方米水3到5块钱,就会接近南水北调的水价,就能将海水充分利用起来。
即便是解决了自然能发电的问题,还需要解决一个大的科技问题,海水淡化后是纯净水,人不能直接饮用,还需要加入一些微量元素,“补充什么微量元素和补多少,这都是目前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加入微量元素的问题,淡化的海水只能是当作工业用水,那么它的经济成本就会很高。因此说,如果要将淡化海水作为补充京津冀水源的方式,科技攻关的任务很重。”
专家支招缓解水旱情况要想真正缓解河北省的水旱情况,魏智敏认为,要在全面节水防污的基础上,做到“三化一调一回头”。
“三化”,一是雨水、洪水资源化,雨洪资源化就是把降雨和洪水变成资源。第二化是污水、废水资源化,污水主要指城市生活中的污水,废水主要是指工矿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废水。第三化是指咸水、海水资源化。“一调”就是引江引黄,将长江水和黄河水引入河北。“一回头”,指引滦入津工程,河北地处京津周围,在防洪上要首先保京津,从供水上,也首先要保京津,“原来规划每年给天津5亿立方米,后增加到10亿,给了天津10亿立方米的指标后,南水北调工程也将给天津10亿立方米的供水量,这样一来可以把原来增加的5亿立方米的水再还给河北,这样唐山和秦皇岛两市的用水情况就会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