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行业 > 中国湖泊治理是一场持久战
中国湖泊治理是一场持久战
发布日期:2013/3/20 10:34:36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如果反过来理解出自《吕氏春秋·尽数》的这句成语,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湖泊的治理相对于其他水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可能更加重要和急迫。


  淡水湖泊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等紧密相连,其水资源更加易于获取,更加呈现静态,且湖区周边的居民较多、城市发展水平高、产业集中度高、污染相对较重,更能吸引公众的关注度。


  位于南京的中国科学院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是中国唯一从事湖泊科学研究的国立科学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研究和解决全球范围内的湖泊问题。所内学者专家的身影在中国绝大多数湖泊都出现过,不仅有太湖、滇池、巢湖、鄱阳湖、洪泽湖等着名淡水湖泊,也包括了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湖泊等。


  中国湖泊总面积约91019平方公里,总的储水量约7077亿立方米,其中淡水储量2249亿立方米,占全球淡水湖泊总储水量的0.17%,占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的8%。


  事实上,湖泊以及周边的湿地,会对局部性气候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有地球之“肺”的称呼,而湖泊、水库等相对静态的水资源也被定义为重要的战略性储备资源。


  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肺”已经染上了“病”,出现了富营养化、水质污染、生态退化、淤积、快速消失、咸化等多种“病毒”,其中,影响最严重生理表现是污染和水质下降。


  就中国湖泊环境的现状和治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吴庆龙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吴是中国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一直致力于湖泊生态学的宏观和微观领域研究,曾担任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也在诸多国际机构任职。


  中国湖泊水质没有根本好转《21世纪》:中国目前的湖泊,总体上处于什么状态?


  吴庆龙:地湖所在湖泊的研究和治理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数据,我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大部分湖泊富营养化水平居高不下,湖泊水质没有根本好转。


  近些年来,中国湖泊环境治理的力度加大,总体上湖泊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湖泊富营养化水平和湖泊水质没有根本好转,特别是在经济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尽管水资源丰富,但是大部分的内陆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明显,一些重点湖泊的富营养化水平居高不下。


  例如,目前长三角湖群总体富营养化严重,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全部为富营养湖泊,而且多数湖泊全湖全年均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湖泊水质基本上属于IV-V类水,其中总氮超标尤为显着。


  二、 复合污染问题凸现。


  一方面,水体的富营养化趋势并未得到遏制;另一方面,近年来其它各类污染物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等污染则持续增加,区域性的复合污染凸现。


  在中国南方的某些河湖水网区域,检测到的有机氯农药达到18种之多,沉积物中检测到的各类有毒有害物质多达180余种,潜在的生态风险不容忽视。富营养化的湖泊和水库,因为蓝藻水华等衍生的各类污染物质往往和其它污染物一起形成复合污染,并表现出有机污染与无机污染并存、常规污染与新型污染交织、生态风险加大、水产品污染导致潜在的健康风险等显着特征。


  三、水质性缺水严重、城乡饮用水水质安全难以保证。


  由于普遍存在的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污染,水资源较为丰富的长、珠三角和闽东南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水质性缺水,水质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对于采用集中供水方式的城市和乡镇,水源水质无法得到保障,大多数湖泊的水质达不到饮用水源的标准。


  而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重要战略水源地的一些水库或者湖泊,近年来,富营养化趋势明显。在广大农村地区,饮用水的水质状况更是令人担忧,由于湖泊及河流的污染,饮用水的水质问题已经成为威胁农村饮水安全的首要问题。


  温带深水湖泊治理需20年《21世纪》:地湖所几乎参与了中国不同类型湖泊的研究和治理,这些湖泊为什么会显示出不同的效果。


  吴庆龙:不同湖泊的生态系统结构及其所处的区域环境决定了一个湖泊环境治理的独特性。


  总的来看,湖泊污染途径多样,污染趋向区域化,控制难度加大,例如污染物河网扩散,面源污染加重;污染物相互转移,污染区域化凸显;工业布局不合理,污染源与途径多样化;农村环境保护极其薄弱,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管理缺失,治理力度远落后于城市,加大了湖泊面源污染治理的难度。


  比如,太湖、鄱阳湖和滇池的形成机制不同,水体换水周期不同,区域的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污染状况各不相同,因此在开展湖泊污染治理时显示出不同的效果。


  以鄱阳湖来看,其本身是一个过水型湖泊,流域上面来的污染物质在湖泊内部的滞留时间较短,流域上的污染得到控制后,湖泊环境的改善相对快一些,短时间内的效果可能明显一些;而滇池的换水周期较长,湖泊内部存在的污染物较多,即使在外来污染得到了控制的情况下,湖泊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修复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国际上一些温带深水湖泊的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往往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恢复到较好的状态。


  不过,相对于大型湖泊环境治理的复杂性和难度,小型湖泊的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在短时间内的效果要明显一些。


  《21世纪》:新一轮太湖治理至今已有7年。实际上,太湖从1990年代起国家就开始治理了。中国的湖泊治理,是一个持久仗么?


  吴庆龙:对于湖泊的治理,全世界范围内都认为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无疑,我国的湖泊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也是一场持久仗。


  我个人认为,这主要由几个因素决定。第一,我国的经济还处在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即使是企业的污染排放达标,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某个区域的污染物总量还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必然导致区域内的湖泊等生态系统面临持续的污染等影响。


  其二,湖泊流域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导致湖泊环境治理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特别是一些流域面积较大的湖泊往往涉及到不同行政地理单元,湖泊污染趋于复杂,因而在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上面临诸多挑战。


  三,湖泊环境的改善有赖于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恢复,即使在外来污染得到了控制的情况下,湖泊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修复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例如德国的博登湖和日本的琵琶湖在外来污染得到了根本性控制的基础上,耗费了20年左右的时间才得以恢复昔日的良好生态环境。


  流域内应联防联控《21世纪》:回到治理上,如果从宏观角度看,你有什么对策和建议?


  吴庆龙:湖泊治理涉及方面很多,从我们的实践和研究看,有几个方面供参考。


  首先,必须在经济发展或者GDP的增长与国民对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之间取得一个良好的平衡点,不断地下大力气去改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转型,同时密切关注污染企业搬迁和转移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那些生态环境尚好的湖泊流域。


  其次,要把湖泊流域或者区域的科学发展纳入此地区政府政绩的考核中,实施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完善城乡和区域环境管理,特别是重视农村环境的治理,推行区域或者流域内的联防联控和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湖泊及其流域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管理。


  再者,尽管我国湖泊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在西方上个世纪60-70年代也出现过,但是中国湖泊面临的人口、资源及环境压力更加突出,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因此需要更加高度关注该湖泊环境质量和保护问题,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环境法规,并切实得到执行。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渭南市扎实推动全市水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十亿分之一克水体污染物,1分钟“揪出”
国内首个利用电厂温排水进行海水淡化的项目
上海:从地下到云端,解码2050年智慧城
云南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水利部专题部署2025年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早谋划、早安排、早启动!贵州扎实、系统推
上海市防汛办研究今年汛期排水除涝力量叠加
自贡:全省率先实施“留水”工程,为全国缺
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推进水生态环境质量提
热点资讯排行
1阳泉市财政局下达省级补助资金 支持城镇排
2澳大利亚悉尼多个饮用水集水区检出“永久性
3全球最大环保展慕尼黑IFAT中国系列子展
42024中国环博会深圳展 IE expo
5六大主题分会聚焦水利行业热点,尽在9月4
6突破性过滤技术问世,可清除水中多种持久性
7英国推出严厉措施阻止水污染
8AI模型揭露美国地下水污染:超7100万
92024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与方法学术会议
10IE expo China 2025第二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