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在“长大”,但难以应对强降水的考验成为普遍性的“成长烦恼”:在6月份连续出现的几轮强降水过程中,芜湖、安庆、滁州等城市的部分地区曾一度成为汪洋泽国。内涝,已经成为越来越频繁暴发的“城市病”。治涝,更凸显出必要性与紧迫性。
排水设施须还两笔“欠账”
“5月份以来,合肥地区已经连续出现三轮平均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的强降水,但并未出现往年逢雨必涝、被动抢险的不利局面。 ”6月30日,合肥市防洪办主任王斌告诉记者,去年合肥在5月至7月曾四次出现严重积水内涝局面,汛期结束后,该市痛定思痛,实施了新一轮高强度的内涝治理工程。
城市排水系统在强降水面前“失灵”,原因在于普遍存在两笔“欠账”。首先是排水管网建设上的“欠账”,一方面是管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与前瞻布局,不能与城市各方面发展规划配套,导致排水能力总是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管网建设投入不足、标准不高,雨污不分问题普遍存在,一旦出现强降水,不仅排水能力不足,还会出现污水冒溢,加剧内涝的危害性。其次,对排水管网的管护也存在“欠账”,既有管网老化、连接不畅、排水管道被占压等问题普遍存在,新建设施存在的缺陷也难以得到及时纠正。
基于这样的反思,合肥在去年汛期结束以来的新一轮内涝治理工程中,突出了管网建设与管护并重的思路:对老城区杏花、逍遥津两大排水系统改造工程,对20多座城市下穿桥新建的排水设施进行改造与养护,对部分城区排水管网、箱涵等被房产开发以及其它城建单位占压问题进行了集中清理修复。目前来看,这些治涝新举措发挥了积极作用。
王斌认为,城市建设要做到在排水设施上不留“欠账”,要改变“重地上轻地下”观念,排水设施规划适度超前、建设“先行一步”;还要着力摆脱“重建轻管”的误区,借鉴社会管理上的“网格化”经验,将城市排水管网管护责任分片区包保至相关单位及个人,使排水系统的毛细血管保持畅通。
城市化≠城市“全面硬化”
阜阳路高架桥是今年合肥大建设中备受关注的重点项目之一,而在高架桥沿线同步建设排水主干管网则是该项目重点建设任务。过去,该路沿线很多区域排水依托的是地表自然水系,由于高架桥建设将带动城市化进程,建设高规格的排水管网势成必然。
阜阳路排水系统的“演变”是一个缩影。由于城市框架不断扩大,地表硬化面积快速扩张,使得原先通过地表土壤及自然水系消纳的排水压力集中涌向了城市排水管网,这也是内涝成为愈演愈烈的“城市病”的重要根源。据估算,目前合肥市遇到降雨时,60%左右的排水任务都由管网系统来承担。
“合肥城区曾经有很多水塘,可以在平常下大雨的时候调节水量。 ”合肥市政府负责人去年反思内涝成因时曾这样说道,城市建设时,不顾地形与排水需求,遇到水塘直接填平,这种简单的地表硬化做法,加大了内涝的风险。
王斌呼吁,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以及居住小区占用了大部分城市空间,在建设中应当竭力减少地表硬化面积。一方面,在房屋、道路建设中充分考虑保留自然水系;另一方面,在广场、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建设中应当多采用透水设施,使雨水直接进入地下,有利于保护水资源,涵养城市生态。
科学规划是治涝之本
城市防涝,必须有科学规划。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合肥滨湖新区主干道庐州大道建设时尝试了全新的治涝做法:将道路两侧建成积蓄雨水的洼地,并种植芦苇、睡莲等水生植物,形成道路的天然景观。
合理调蓄利用雨水资源,是滨湖新区在治理内涝上进行的创新性探索,在塘西河河道及水环境整治过程中,该区保留并扩建了约1500亩方兴湖,在今年以来的强降雨过程,该湖泊充分发挥调蓄错峰作用,减轻了洪水对城市排水设施的冲击。
专家认为,国内部分城市治涝理念落后,仍停留在管渠的建设上,以排为主,结果排不胜排,灾害不断。据介绍,部分发达国家城市近几十年来一直在推行将科学调蓄雨水与防洪排水相结合的治涝模式。比如,德国汉堡等城市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调蓄库,在洪水期消减洪水,同时实现了雨水的净化与重复利用。也有国家政府规定,在城市开发时,必须建设雨洪调蓄池。
据了解,目前合肥市已经开始引入这一理念,规划在老城区建设几座地下雨水调蓄池,实现防洪与雨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双重目的。 “必须要走治涝与治水相结合的路子,使雨水资源良性地进入城市水资源利用以及生态循环系统,真正做活‘水文章’。 ”王斌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