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行业 > 雨洪资源开发 如何“变灾为宝”?
雨洪资源开发 如何“变灾为宝”?
发布日期:2011/7/11 9:41:42

  中广网北京7月10日消息(记者满朝旭)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昨天在北京闭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会议对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水问题作出安排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着重提出,攻坚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这句话让人联想起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要切实加大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基层水利管理、水价等方面的改革力度。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良性运行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尚未建立等,都是眼下的突出问题。


  比如今年六月份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雨,局部地区甚至暴雨频发,实际上,对于我国这个“人多水少”的国家来说,此时是通过降水补充水资源的最佳时期,然而降下的雨水形成洪水之后,大部分却流入了大海,在非汛期时旱灾又经常困扰各地,因此,水资源的短缺和洪水的泛滥形成了鲜明对比。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国十二五规划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合理开发利用“雨洪资源”。请看《中国水利调查》系列报道第四篇《雨洪资源开发,如何“变灾为宝”?》。


  所谓雨洪资源的利用是指对雨水、洪水进行拦蓄,再储存,最后满足用水需求。6月23号北京的那场暴雨震惊全国,这让城市防洪排涝成了社会热议的焦点,不过,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尹稚也感叹,要是这么多的水都排走了也挺可惜的。


  尹稚:中国是一个相对比较干旱的国家,北京又是一个比较干旱的城市,好不容易落点儿雨,都是琢磨着怎么把它尽快排出去,很少考虑怎么让雨水多一点渗透量,现在这样一个瞬时暴雨,把水排出去其实也挺可惜的。


  实际上,从2000年开始北京各城区陆续建设了雨水利用工程,奥运会之前又兴建了一批,通过这些工程,北京还是从那场降雨中存了一些水,北京市防汛办提供的数据显示,6月23号北京城区雨洪工程收集雨水量达113万立方米,相当于两个北海,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高级工程师成福云告诉记者,雨洪资源的使用是有成功案例的。


  成福云:1998年松花江大洪水的时候,嫩江一个地方,治洪治了35亿立方米的洪水,通过这个治洪淹没了1160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个洪水很好的补充了地下水,水位上涨了好几米,地下水的抗旱效益延续了好几年,因为这次洪水把地下水位抬升了,以后的很多年,老百姓很方面地取用地下水。


  在国际上,近20多年来,美国、日本、德国、丹麦、意大利等40多个国家相继开展了雨洪资源利用的研究和实践。成福云表示,雨洪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和条件,同时还伴有一定风险,而近几年,我国相关技术的提高为科学利用雨洪资源奠定了基础。


  成福云:因为洪水留在那儿,对生命对财产还是有巨大的威胁,要处理不好的话,就会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所以雨洪资源的利用一定要承担一定的风险,雨洪资源的利用肯定要有一定的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现在随着水库和水利工程的除险加固工作的不断开展,水利工程的防洪标准都得到了相应提高,加上现在通讯手段和气象预报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改进,这些都为科学利用雨洪资源奠定了重要基础。


  江苏的水利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在5、6月份旱涝急转之时,江苏没有遭受严重损失,而江苏省水利厅厅长吕振霖告诉记者,在雨洪资源利用方面,江苏目前已经可以做到拦蓄自如的程度。


  吕振霖:雨洪资源的利用首先是从我们江苏提出来的,而且是从淮河流域提出来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淮北地区水资源紧缺,每一次洪水以后都会有长时间的干旱。当上边比如说还有50亿方洪水的时候,洪泽湖水位还有多少,到时候我就关闸了,把洪泽湖的水位蓄满,当上游洪水比较多,对湖泊形成威胁的时候,我提前腾空库容,下降洪峰,当上游的洪水已经见到底的时候,充分利用湖泊蓄水能力,为汛后的秋冬生产,春季生产服务,把洪水资源化利用。


  湖南是全国建成水库最多的省份,目前有各类水库 1万3千多座,湖南省水利厅建管处处长郭世民表示,水库多,为将来灵活拦蓄雨洪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郭世民:湖南的特点是汛期降水占70%,枯水季节占30%,一个措施就是把我们现有的工程,增加他的蓄水能力,第二个措施就是把已有的水利工程科学调度,我们的气象预报比较准确,3到5天,或者是7天都是准确的,水文的检测设施、手段有所提高,有了这些手段,我们就可以在我们两个降雨时段的间歇期,把水库超过汛限水位,适度承担风险,充分利用雨洪资源,这是我们的理念。


  刚刚结束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因此,把雨水和洪水作为资源来看待是大势所趋,而雨洪资源最直接的应用则是在干旱时为农田提供灌溉用水。


  有资料显示,我国半数左右的耕地尚处在缺水环境中,没有水就意味着没有粮食,而解决这个问题仅靠雨洪资源的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明天将播出《中国水利调查》系列报道最后一篇《粮食安全,农田用水何时不再靠天降?》。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渭南市扎实推动全市水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十亿分之一克水体污染物,1分钟“揪出”
国内首个利用电厂温排水进行海水淡化的项目
上海:从地下到云端,解码2050年智慧城
云南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水利部专题部署2025年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早谋划、早安排、早启动!贵州扎实、系统推
上海市防汛办研究今年汛期排水除涝力量叠加
自贡:全省率先实施“留水”工程,为全国缺
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推进水生态环境质量提
热点资讯排行
1阳泉市财政局下达省级补助资金 支持城镇排
2澳大利亚悉尼多个饮用水集水区检出“永久性
3全球最大环保展慕尼黑IFAT中国系列子展
42024中国环博会深圳展 IE expo
5六大主题分会聚焦水利行业热点,尽在9月4
6突破性过滤技术问世,可清除水中多种持久性
7英国推出严厉措施阻止水污染
8AI模型揭露美国地下水污染:超7100万
9IE expo China 2025第二
102024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与方法学术会议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