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是我们的母亲湖,与昆明的环境息息相关,她的命运联动着你我他,一直为世人瞩目。而滇池污染是一个令人揪心的话题,为了净化这五百里滇池的浑浊波涛,我省投入了巨额的经费进行治理,治理成效显著。
7月14日,昆明市“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暨滇池流域“十个禁止”工作会议又传来了好消息,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强调,“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是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和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要坚持铁腕治污,到2015年,使滇池水质明显好转,草海、外海水质稳定达到五类水,力争达到四类水。
忆往昔
回忆 谈水葫芦色变
“当时草海开通了一条旅游航线,但整个草海密密麻麻全是水葫芦,船根本无法开动。”90高龄的杨维骏退休前系云南省政协副主席,也是一位关心滇池的老昆明人,他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前后,滇池水葫芦成灾的情形。
据杨老讲,那时候,草海里面,除了水葫芦,几无其他水生植物可以生长,加之水葫芦密集水面,遮天蔽日,鱼、虫也难以成活。“水葫芦的根全部烂在草海里,湖水发黑,臭气熏天。”杨老说,“昆明人对水葫芦的记忆就是灾难。”》》》》详细
现如今
生态景观扮靓滇池湖畔
五月的海埂大坝,鸟语花香,柳树婆娑,树下的老人提着唱机,哼着小曲在公园漫步……滇池湖滨“四退三还一护”是滇池治理六大工程“生态修复与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昆明市投资38.1亿元用于湖滨修复建设,投资1640.6万元用于林业建设,通过生态恢复与生态湿地、林业建设,与截污、治污系统共同构成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体系,逐步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随风拂动的柳树和芦苇倒映在水中,无垠的水面时而可见鸟影掠过。一阵微风卷着潮湿的新鲜空气扑面而来,散发出阵阵泥土的清香……眼前这如画般的美景,也许没人能想像得出,曾是一片臭气熏天的鱼塘。
“四退三还一护”推进两年,滇池湖滨带旧貌换新颜,枝繁叶茂的树木串联成一条昆明人送给母亲湖的绿色丝巾,一片片湿地、绿地,仿佛是丝巾上最引人注目的装饰。》》》》详细
媒体聚焦
中央及全国媒体纷纷聚焦、肯定昆明滇池治理工作
近一段时间,包括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日报》、新华网等在内的全国各大通讯社、媒体纷纷刊载文章,报道昆明在新一轮滇池治理的进程中,到2015年滇池全湖水质力争达到四类标准,确保五类标准,35条主要入湖河道水质稳定达到三类至四类水质标准,实现滇池水质明显改善,高度肯定目前昆明在滇池治理中取得的阶段性成就。》》》》详细
圆桌会议
领导指示
仇和:坚定不移推进昆明生态城市建设
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会上强调,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事关民生、事关全局、事关未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责无旁贷,必须抓好“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滇池流域“十个”禁止、雨水污水和成像垃圾资源化利用、园林绿化、森林城市建设、市域生态修复及水利建设等各项工作,早日展现高原湖滨生态城市的秀美景观,把昆明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市长承诺
市长张祖林:“十禁”每月至少检查一次
张祖林要求,要进一步完善环湖截污体系,抓紧实施第九、第十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主城和新城雨污水主干管及配套支次管网建设,完善环湖截污干渠(管)与片区雨污水管相衔接的收集处理设施,持续开展35条滇池主要入湖河道及支流截污和环境综合整治;要全面开展牛栏江流域生活垃圾处理和截污治污、工业污染源治理、河道综合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详细
记者心声
滇池治污应进入全民时代
作为一个十多年来关注滇池治污的记者,我至今不敢说,这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治污举措,一定就能在多长时间带来奇迹?哪怕滇池已上升到国家级治理工程之一。但我开始相信:这些一定是我们至今能做到的最好的了,因为,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当他们走过自家楼院因雨污分流工程挖开的泥泞,当他们看到大多数河道边坡真的清爽了许多,不再恶臭难掩,可以休闲漫步其间,当他们发现湿地公园竟可以这般风景如画,当他们知道因为环湖截污干渠的拦截,家里的废水不再直排滇池,昆明人20年来的心头重压会略略缓解:我们不再每天都污染着自己的母亲湖了。
我相信,滇池治污呼唤的全民时代正在到来。
网友观点
滇池圈养水葫芦 是良药还是毒酒?
昆明正在进行的圈养水葫芦项目,令众多市民不解,这个曾经几乎将滇池生态毁掉的“杀手”,去年大家都还除之而后快,今年不但迅速“平反”,还登上了“治污能手”的宝座,被大肆推崇。
滇池治理的核心关键须尽快拆除防浪堤。
结语:
5年后,我们的母亲湖——滇池水将会更清了,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的壮观场面或许将会重现,但为了这一天的早日到来,我们认为,滇池的治污不但需要铁腕手段,更需要进入全民时代,也就是说:像呵护眼睛一样的呵护滇池,这一池春水。
让我们一起憧憬吧!行动吧!从点点滴滴做起,让滇池早放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