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横渡珠江活动在7月16日下午2时30分如期进行,这是恢复此项活动以来第六次由政府发起的横渡珠江活动。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市长万庆良与2000多名市民一起参加横渡活动。不少多次参加横渡的市民都表示,珠江水一年比一年清澈,在江里畅游感觉“爽极了!”
据了解,自2006年广州市恢复横渡珠江活动以来,珠江水质逐年好转。与之对应的是,每年横渡珠江采取的“临时措施”越来越少。据了解,2006、2007年横渡珠江时,水利部门总要提前一段时间开上游水闸,放水冲刷河道,还要临时关闭沿岸的河涌水闸,避免河涌“黑水”污染珠江干流;去年治水工程完工后,横渡珠江已不需要上游放水;今年横渡,水务部门此前很有信心地宣布“今年不需要采取任何临时措施”。
尽管广州治水任重道远,但近几年,尽全市之力治水已取得一定成效,广州人又能重新亲近“母亲河”。
建设先进污水治理系统是治水重要一环
广州治水任重道远
珠江是广州人的母亲河。古人在江上行船、洗衣、游泳,习以为常。当代人也为比赛而横渡珠江。据广州市志记载,从上世纪30年代到1976年,广州至少组织了16次横渡珠江活动。
然而,在工业化的浪潮下,珠江两岸旁的厂房烟囱,工业废水及生活垃圾毫无遮拦、日夜不停地排入珠江,珠江水变得浑浊不堪。横渡珠江的活动也由此中断了近30年。
一座和水有关的城市,从来都是有水则灵、无水则废。为改善珠江流域水质状况,广东省于2002年就作出《关于加强珠江综合整治工作的决定》,提出“1年初见成效、3年不黑不臭、8年江水变清”的整治目标。
亚运前夕,广州加大治水力度。据统计,至广州亚运会前,广州市完成了580项治水工程,221条河涌宣布“告别黑臭”,西江入穗工程通水,令广州市民从喝“放心水”到喝“优质水”。后亚运时代的广州,今年水环境治理目标是,全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8%,中心城区及萝岗区达到91%;逐步消除黑臭河涌,完善区域排水系统,持续改善农村水环境。其中包括五大治水任务:城镇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河涌整治、中心城区内涝整治、雨污分流等。由于水质的改善,广州各区多个河涌里都有市民下水游泳;而且治水工程还与旅游开发、生态治理、三旧改造结合,再现了“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景象。
回顾过去几年珠江治理的过程,可以发现珠江治理正在由“治标”转向“治本”。2005年,广州市关闭了珠江沿岸的排污口,只是对污染采取了“休克疗法”;2008年-2010年,随着580项治水工程完工,每天减少80万吨直排珠江的污水,主要河涌告别黑臭,截断了污染的“病根”;2011年,随着“二湖五涌”整治的开展,河涌进入生态恢复阶段,过去“受伤”的“毛细血管”得到进一步休养。随着治理的逐步深入,珠江正逐步恢复生机和活力。
多方位治理水环境
为彻底改善珠江水环境,从2008年开始,广州市政府重磅出击,投340.65亿元巨资治理水环境。
2009年,广州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银行等14家银行组成的银团签订广州涉水项目贷款合同,总金额达500亿元,主要用于广州市污水治理与河涌综合整治以及西江水引入广州。此前,广州市水务局表示,作为借贷主体,广州治水的350亿元贷款的本息均由“水投集团”负责,并通过财政拨款、土地开发和收费等方式实现。如西江引水及水厂改造工程完工后所形成的固定资产,以折旧方式计入水价成本,通过水价适当调整偿还;中心城区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调水补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水浸街、河涌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偿还主要通过政府给予的财政拨款、白云湖周边等地块的开发收益及污水处理费收入中扣除运行费用后的节余偿还本息。位于广州白云区的一个人工湖,不仅是广州水治理其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广州市政府划拨给水投集团用于还债的一块土地。
在《广州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提出广州“将继续下大气力治水,未来5年可能投入872亿元改善水环境”。据了解,《规划》明确了未来广州的水质指标:珠江广州河段水质到2012年全年水质达到IV类;2015年全年水质优于IV类。河涌方面,中心城区主要河涌到2012年不黑不臭,2015年所有河涌全面消除黑臭现象。其中,一类河涌达IV类,可见度达到0.5米,二类河涌优于V类,三类河涌达到V类。为了实现目标,《规划》提出新建、续建河涌综合整治424条,总长997.6公里。
在广州花巨资进行的河涌治理中,关键要素就是城市污水的治理。目前,广州的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5%,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到90%。“十二五”期间,广州首先将加大污水处理力度。《规划》显示,到2015年,广州的城镇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0%;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
积极探寻多元化融资渠道
如此大的工程需要大量资金。作为广州“十二五”水务工程建设能否按规划实施的关键,未来解决治水资金筹措问题成为广州治水的重大挑战。
据了解,广州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资金构成,或将由市本级、区(县级市)和用水者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开发经营组织、村组集体等共同负担。根据实际情况,规划的筹资比例根据工程性质及各区(县级市)的比例匹配。即市本级投资739.78亿元,区(县级市)自筹132.62亿元。
与此同时,广州还将推进水务投融资机制改革,针对不同水务基础设施的经济特点,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通过注入资本金、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开发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广州还将建立和完善污水收费制度。《规划》明确,将根据保本微利原则,逐步提高征收标准,强化征收手段,提高征缴率,加强资金使用监管。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加快,工业化进程的继续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污水排放量将保持一定的增长。我国污水处理率在“十一五”期间大幅提升。作为国内产业链最完备的水务环保企业之一,南海发展形成了一条包括供水、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的完整水务环保产业链,旗下污水和固废业务正进入快速增长期。据悉,2010年,我国水务上市公司全部实现盈利,平均销售毛利率40.02%。其中,维尔利和南海发展净资产收益率高达46.08%和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