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功能,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水资源的配置也不例外。
黑河,我国第二大内陆河,从巍峨的祁连山奔腾而出,千百年来滋养着“金张掖”绿洲和内蒙古大草原,奔向美丽的天鹅湖居延海。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气候的变化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大,这条河流不堪重负,居延绿洲命悬于水,天鹅湖美丽不再。
新世纪初,一场着眼于流域综合治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水权市场改革在黑河流经的张掖市拉开序幕。作为全国首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张掖市的这次探索在我国治水史上前所未有。在当地,“来多少用多少”的“大锅水”体制开始被打破,并冲击着传统的用水观念、用水方式、管水制度、用水结构,也在各种“阵痛”中催生着水市场。经过十年探索,这场改革不仅让黑河流域失衡的生态初步恢复,东居延海连续多年碧波荡漾,其深远意义也启发着人们以更为科学的眼光去看水、更为科学的方法去用水……
从“用大锅水”到“用锅分水”
6月下旬,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绿洲犹如一幅展开的画卷,蓝天白云,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片美丽的田园风光;微风吹过,一望无际的田野翻起阵阵波浪,散发出各种农作物的阵阵清香。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绿洲的命脉所在。但是,用“大锅水”曾是张掖传统的用水观念。
位于黑河中游的张掖,拥有黑河流域95%的耕地、91%的人口和89%的国内生产总值,并且其年实际总用水量一度几乎与地表水资源量相等。然而,这种“来多少水用多少水”的“大锅水”观念,却让下游的额济纳绿洲来水锐减,自20世纪中期开始生态迅速恶化,绿洲面积缩小了一半以上,西、东居延海先后于1961年和1992年干涸,戈壁沙漠面积则增加了460多平方公里,成为影响我国北方的沙尘源地之一。
2000年,为解决黑河流域水资源紧缺和生态失衡问题,国务院决定投资23.6亿元,展开黑河应急治理,要求当黑河上游来水量达到正常年份的15.8亿立方米时,六成水量分配给下游。这相当于张掖市减少了60万亩耕地的用水量,直接影响着20多万农民的生产生活,矛盾一下子呈现在所有人的面前。
第一次分水,正值全市农业遭遇“卡脖子旱”,几个基层水管部门“睁只眼闭只眼”让农民打开了浇地的引水口。市上为此接连处分了5名干部,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当地因工作原因处分干部最多的一次。
10年之后提起这一事件,张掖市水务局调水办主任柳小龙仍感慨不已:分水是“硬任务”,保障农民生活也是“硬杠杠”,一个也不能“软”。如何才能找到一条既能完成分水任务,又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是张掖人面临的一个难题。
从“争水浇地”到“量水种地”
2002年,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改革在张掖拉开序幕。
民乐县洪水河灌区是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先行者之一。试点工作中,灌区管理处推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洪水河年均用水总量1亿立方米作为用水红线,确定水权,分水到户,并在彭庄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用水协会,处理全村涉水事宜。
刚开始,看到最多每亩可以浇400立方米的水降到75立方米,村民纷纷抱怨说,“过去浇那么多水,庄稼收成才一点点,现在浇这么点水还不减产?”
但结果让人们大跌眼镜。全年下来,彭庄村每亩地的水费从57元下降到了26元,而产量却增长了两成。
原因很简单,农民有了水权,水就是自己的,农民知道对水的浪费,实际上就是对自己财富的挥霍。他们告别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开始科学浇水,避免了浇灌时反复引水。
水权制的实施,成了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农民靠水权买水票,以水票管水权,多余的水量还可以交易,对水开始“当家做主”。通过水权交易,也刺激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迅速开展和农民的农田管理意识。为了用好水,农民从过去的“争水浇地”转变为“量水种地”,不仅自觉连片种植同一灌期的庄稼,还自觉调整起种植结构。三堡镇任官庄农民史兴禄的经验是:算着种,算着浇。
从“花钱买水”到“花钱节水”
算计着用水的,不仅是农民。
崔学军,张掖市水务局的老职工,以前因为水费不贵,他从来不在意家里用多少水。但自从每吨生活用水费用(连同污水处理费)涨到2.6元/吨,老崔的节水意识空前增强。不仅花1600元换了新马桶,还按照生活小窍门,在马桶水箱里放上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拥有2178户居民的甘州区馨宇丽都住宅小区。这个小区绿化面积占到了土地面积的36%,种的却都是耐旱的柳树、沙枣树和苜蓿,浇灌则采用喷灌、滴灌。一年下来,这个小区比别的小区节约用水40%。
甘肃雷晶生化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西北最大的柠檬酸生产企业,也是临泽县的用水大户。过去,企业靠四口自用深井供水,因为不掏水费,基本上没人去考虑水耗。近几年,企业先后投资3000万元建起了废水处理和环保设施,原来被直接排掉的50℃冷却水一部分被送回了锅炉,另一部分被送到了生活区;锅炉则靠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加热,每年节约煤炭3000吨;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污泥,以每吨300元的价格卖给了环保公司,一年收益60万元左右。
价值规律作用的发挥,让张掖水资源的配置有了更高的效率,张掖市借机打造起全新的节水型经济模式,实现了经济结构调整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双向促动。全市农业用水比例从过去的87.7%下降到71%,生态用水则从7.4%上升到了21%,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了52%。但需要指出的是,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对水资源的稀缺性认识不到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欠账较为严重,生态用水无人埋单等。
今年,省委、省政府关于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意见》指出,我省将通过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设节水型社会,基本建成水资源高效利用体系;通过建立稳定增长的水利投入机制,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水价形成机制等水利改革,实现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张掖的改革经验无疑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改革无止境,人们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