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水北调东线重要通道和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山东省济宁市着力构建治、用、保、防、控全方位流域治污体系,不断深化水污染防治,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十一五”期间,在GDP年均增长15.8%的情况下,南四湖及11个主要入湖河流断面水质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下降28.1%,氨氮下降55.4%。
济宁市严把环境准入门槛,实行工业污染源分类治理。实行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对不能按期完成污染治理任务的地区和企业,停止审批和核准需增加排污总量的建设项目;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产业规划、清洁生产和重要生态功能区要求,达不到排放标准及总量控制目标的建设项目和生产经营活动一律不予批准。去年以来,全市共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153个。
为提高整体治污效能,济宁市加大治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139.3亿元建设列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44个项目和列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控制单元治污规划的119个项目,目前项目完成率、优质工程率、使用率均达到100%。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启动了曲阜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等6座污水处理厂的新建任务,目前全市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4座,运行规模达63.5万吨/日,配套管网1175.7公里,满负荷运转率均值90%,污水集中处理率均值93%。
济宁市不断增强环境预警监测能力,建立健全环境监管体系。投资9.98亿元,构筑起完善的市级环境安全防控体系,安装河流断面水质、污染源废水等各类自动监测设施327台(套),在企业、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县界出境和南四湖入湖口设置5道安全防线,实现日排废水百吨以上工业企业实时自动监控、省市县三级监控中心联网,形成全天候、全覆盖的环境在线监控网络。实行环保、监察等部门联合执法,对擅自停运治污设施、超标排污的企业依法从严查处。
为构筑生态保护屏障,济宁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编制实施了《南水北调东线济宁市环南四湖大生态带工程建设规划》,计划2015年前投资128.71亿元建设182个生态项目,采用河流入湖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河道走廊湿地修复、湖滨及湖区湿地修复等措施,加快推进流域生态恢复。在南四湖流域污染最严重的新薛河入湖口推行“退耕还湿”,选择4个工业园区、10家企业作为循环经济先导示范单位,大力推行清洁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