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谁对话?
张大卫,河南省副省长,分管河南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是河南省“十一五”期间污染减排的代言人。历任河南省计经委工业处副处长,河南省计经委、计委工业处处长。河南省轻工总会副会长、党委委员。河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主任、党组书记。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2006年1月起,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
为什么对话?
河南省人口众多,工业化、城镇化程度逐年增高,经济结构中资源型产业比例偏重,污染物排放基数大,减排任务艰巨;河南省地处淮河、黄河、海河、长江4个流域的中上游,改善河流环境质量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几年河南省的污染减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果,走在了全国前列,探索出了一条河南特色的环保新道路。那么河南省是如何做到的?对其他省份和地区有何可资借鉴之处?
张大卫怎么说?
河南省着力把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作为推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通过在造纸行业实施“以关促治”、在电力行业实施“上大压小”、在水泥行业实施“以关促调”、及早建成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重点流域区域行业进行环境综合整治等一系列组合拳,探索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河南模式”,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新道路。
对话人 张大卫 河南省副省长,经济学博士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 记者邵丽华
点击一
焦点关注 河南省采取了哪些措施强化污染减排,效果如何
关键思路 把环境保护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和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记者: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在“十一五”节能减排规划即将收官之际,河南省在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指标减排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成为全国完成减排任务较好的6个省份之一。河南省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证减排目标实现?目前河南省的环境质量如何?
张大卫:“十一五”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对环境保护高度重视,把环境保护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和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把环保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河南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多次听取环保专题汇报,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治污一线调研、指导、督办;明确提出“两保一高”(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努力保障发展需求、实现环境容量高效利用)的总体思路,坚持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连续6年开展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力度,积极支持各县市做好环保工作,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为全省的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
经过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河南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截至2009年底,全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较上年进一步削减,较2005年实现较大幅度减排;全省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25.7mg/L,氨氮平均浓度2.53mg/L,分别比2005年下降33.7%和54.8%;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8%,比2005年提高8.2个百分点。
点击二
焦点关注 “河南模式”具体是什么样的,有何成效
关键思路 “上大压小”、实行资源整合、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产业标准
记者:“上大压小”被业界称之为“河南模式”,并在全国推广河南的经验,这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p#副标题#e#张大卫:河南省政府以环境保护为突破口,采取硬措施、硬手腕打硬仗,依法取缔关闭了一大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浪费资源能源的企业,大幅度削减了污染物排放量,同时,河南省还制定了严于国家标准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产业、行业标准,推动了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几个代表性强的行业来看:造纸行业,2007年底关闭所有石灰法草类制浆生产线和3.4万吨/年以下的化学制浆生产线,使全省造纸企业由1360家减少到不足300家,年产量由355万吨提高到近1000万吨,COD年排放量削减65%以上;水泥行业,2008年底所有机械化立窑全部关闭淘汰,退出生产领域。合计关停机立窑510座,产能5500万吨,以支持日产5000吨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目前全省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大幅度提升;耐火材料行业,关闭耐火材料倒焰窑企业450家,保留的企业采用新型耐材工艺,每年节约能源折合35万吨标准煤。为保护耕地、改善环境质量,省委、省政府对黏土砖瓦窑厂进行治理整顿,已拆除浪费能源、破坏耕地、污染环境的实心黏土砖瓦窑厂9065个,促进了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特别是对火电行业的整治,河南省通过试行优化发电调度、大机组补偿小机组、发电权交易等措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900多万千瓦。目前,全省30万千瓦以上机组占全部电力装机容量的比例由2005年的35%上升到2009年的65%,提高了30个百分点。这种“上大压小”的做法被国家发改委称为“河南模式”并在全国推广。
点击三
焦点关注 怎样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思路 率先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垃圾(城乡)处理厂(场),建立并运行自动监控、监测体系,确保“建得成、配得齐、转得开”
记者:河南人口众多,财政方面相对薄弱,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环境保护的重头戏之一,这方面的工作是怎样加强的?
张大卫:2007年,河南省县县建成了污水垃圾处理厂(场)。为减轻城镇化带来的污水排放压力,在保证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并发挥效能的前提下,继续在大中城市建设第二、第三污水处理厂。目前,全省已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有140座,总规模600万吨/日。为充分发挥其减排效用,省政府注重抓好污水处理厂的管网配套和运营管理,并在全省连续两年开展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监管年活动;省财政每年给各县安排转移支付资金300万元,专项用于两厂(场)运行经费补助,确保稳定运行、实现达标排放。2009年,又筹措资金5.07亿元,为874个建制镇配备垃圾处理设施。今明两年所有乡镇将建成垃圾处理设施,使河南省逐步形成“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机制。为避免造成二次污染,河南省还对去年建成投运的137座污水处理厂污泥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监测,指导各市进行分类处置。在燃煤机组脱硫设施建设方面,101台(1951万千瓦)现役单机容量12.5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及5万千瓦以上供热机组于2008年底全部建成脱硫设施,为完成国家规定的“十一五”燃煤电厂脱硫工程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210台装机容量4265万千瓦的燃煤机组建成脱硫设施及监控装置,并与省发改委、省环保厅、省电力公司实现联网。从2009年起,全省还在化工(化肥)、碳素、焦化等行业积极推动非电脱硫治理,已有58家企业建成非电脱硫设施,进一步削减了污染物排放量。
为进一步提高环境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自动化水平,河南省建立了功能完备、技术先进的环境自动监控系统。河南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2010年6月30日前建成“覆盖全省、功能完备、技术先进、全国一流”的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内容包括:环境自动监控平台、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自动监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控、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控、工业企业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城市污水处理厂自动监控、辐射环境质量及放射性污染源自动监控、突发环境事件监测与指挥等9个子系统。河南省环境监控中心已经由省政府批准成立,将承担系统建成后的日常管理和运行任务。
点击四
焦点关注 如何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关键思路 关注民生,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记者:这几年,河南省政府每年确定几个环境污染严重的流域、区域、行业进行综合整治,这一做法带来了哪些积极效果?
张大卫:为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河南省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面对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和污染现状,省委、省政府认识到,像往常一样按部就班地实施环境保护工作是不能在短期内迅速改善环境质量的,必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所以,省委、省政府连续6年每年确定几个污染严重的流域、区域、行业,集中力量先后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贾鲁河、卫河、惠济河等11个重点流域,安林公路沿线、南阳蒲山镇小水泥、新乡和新密造纸群、巩义耐火材料群等重点区域,化工(化肥)、医药、电力等重点行业及全省113个饮用水水源地实施了环境综合整治。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对企业进行深度治理,在较短时间内使局部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削减,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自2005年~2009年底,通过环境综合整治全省共关闭取缔重污染企业5397家,对3614家企业进行了深度治理或停产治理。如贾鲁河经过综合治理,水质明显改善,中牟陈桥断面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平均值分别较2005年下降46.9%和72.3%。
今年,河南省继续将环境综合整治列入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承诺办好的“十大民生工程”,对黑河、蟒河、安阳河、金堤河等重点流域,平顶山石龙区、开封尉氏废旧金属冶炼、渑池义马两城区等重点区域,铅冶炼、焦化、电解铝、皮毛皮革加工等重点行业,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以及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铬渣无害化处置、平顶山石龙区至汝州207国道两侧洗煤场、郑西高铁两侧进行环境综合整治。
点击五
焦点关注 怎样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关键思路 创新机制,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奖惩、技术手段、行政监管等方法多措并举
记者:怎样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p#副标题#e#张大卫:环境保护不能仅靠行政手段,必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措施。所以在法律完善、经济政策运用、技术手段拓展和行政机制创新等方面,河南省做了一些尝试。近年来,河南省严格环境执法,不断创新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完善法律法规。《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今年3月1日开始实施,对排污许可证等制度做出了具体规定,特别是在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通过保险形式抵御水环境污染风险、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停运期间应当依法缴纳排污费、强化乡镇政府环保职责等方面做出了法律规定。《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规定》的修订完成,提高了审批效率,强化了市县环保部门的监管责任。《河南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条例》列入省人大今年立法计划。法律的完善有利于环保部门依法行政和有法可依。
实施经济奖惩。在去年沙颍河、卫河流域实施水环境生态补偿的基础上,省环保厅、财政厅、水利厅联合制定的《河南省水环境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于今年元月1日起开始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去年年底,洛阳、平顶山、焦作、三门峡4市被列为排污权交易试点并开始交易,洛阳市政府还印发了《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暂行办法》。经济奖惩措施的使用引起了各级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高度关注,并采取各种措施改善环境质量。3个月来,扣缴款额度逐月下降而相应的责任目标断面水质也呈明显提高趋势,C O D 浓度下降8.8%mg/L、氨氮下降11.2%mg/L。
运用技术手段。为摸清家底,了解全省各省辖市所辖河流主要污染物入河量和环境容量,从而做到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污染物总量不断下降,河南开展了《河南省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研究》,这项成果对我们进一步优化环境资源配置,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对总量指标的需要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积极制定和完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合成氮工业水污染物排放等地方标准已经实施,发酵、铅冶炼等行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正在制定,这些标准的颁布实施,将促进行业的技术工艺进步和治污水平提高。
强化行政监管。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和“三同时”验收,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项目建设。仅2008年以来,省级环保部门共对109个项目不予批复或暂缓审批。同时,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组织对全省“两高一资”、钢铁、涉砷涉铬企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建设项目执法检查情况进行督察,积极开展全省化工和重金属行业专项整治、尾矿库专项整治等活动。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妥善处置了大沙河砷污染、济源铅污染、洛阳洛染公司爆炸、开封杞县放射源卡源等突发环境事件。其中在济源铅污染事件中,环保部门早发现、早通报、早处置,确保了全省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不断加大执法检查和案件查处力度,各级环保部门共检查企业70万多家次,查处纠正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5万余起。健全完善区域限批、挂牌督办、“黑名单”、分片督导、节假日环境监管、环保后督察等环境监管长效机制,省环保厅先后对7个县(区)实行区域限批,对48家环境违法案件实施挂牌督办,将25家企业列入“黑名单”,对39家环境违法企业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后督察,2009年还首次对4个市提出了减排预警。同时,河南省实施了地表水水质监控预警制度。对地表水责任目标考核断面水质周均值累计两次超过目标值的,予以黄牌警告;累计8次超过目标值的,暂停审批流域内新增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直至断面水质连续8周稳定达标;累计11次超过目标值的,视为未完成断面责任目标。
点击六
焦点关注 环境保护如何深入乡村
关键思路 以生态示范创建推进农村环境保护
记者:河南是个农业大省,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村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质量。那么,农村环保工作是怎样做的?
#p#副标题#e#张大卫:河南省大力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不断强化“一个机制”(“以奖促治”机制)、抓好“两个重点”(生态系列创建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夯实“三个基础”(农村基层环保队伍建设、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总结分析和自然保护区划界立标),深入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截至2009年底,全省已有600个村创建成为国家级、省级生态村,107个乡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6个省辖市基本建立了“以奖代补”机制。特别是在乡镇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平顶山、漯河、洛阳、焦作、周口、济源等市的部分乡镇基本做到了领导、机构、人员、办公场所、设施“五到位”,推动了环境保护入乡进村。
点击七
焦点关注 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河南特色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关键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强力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环境问题,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记者:今后,河南省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是什么?将采取哪些强有力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张大卫:今后,河南省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更加注重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河南特色、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努力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河南省已初步确定了“十二五”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是到“十二五”末,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大幅削减,环境质量得到普遍改善,环境安全基本得到保障,全民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进一步提高,生态省建设规划实施稳步推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点将突出做好以下6个方面: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将环境保护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环境优先的方针,加速推进由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转变。实行严格的环保目标责任制、污染减排“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
以环境容量为依据,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以各市的环境容量为依据,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区域规划环评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特别要加强对产业集聚区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技术和设备。将有限的环境容量优先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水平高、污染物排放少、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以环境工程监管为重点,强力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继续推进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运营管理、中水回用、污泥处置和脱氮设施建设,确保其稳定运行、达标排放。进一步加强对电厂脱硫设施的监管,逐步建设脱硝设施,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狠抓重点污染源深度治理工程建设,出台并实施严格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规范环境基础设施的运行管理,确保总量减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以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环境问题。对因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地区,资源、产业结构与环境承载力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以及结构性污染问题严重的行业,坚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全力保障群众饮水安全,让河流湖泊休养生息。认真做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确保全省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
以机制创新为抓手,不断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快地方环境立法步伐,研究建立并充分运用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环境经济政策,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解决环境问题。扎实抓好环境执法能力建设,促使全省环境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自动化。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全省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积极推行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强力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示范创建,认真落实粮食核心区规划环评中提出的环保要求,加强农村地区环境监管和连片治理,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有效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积极开展生态恢复,做好矿山、林地等的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坚决制止无序、掠夺式的资源开发活动。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参与,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与环境友好相处的意识,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观念。(邵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