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惠山区洛社镇石塘湾园区无锡金园污泥处置新型燃料科技有限公司,一辆辆满载着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卡车不时进进出出。经过一个小时的科学配料、深度脱水等工序后,这些昔日废弃的污泥就摇身一变,成为可燃烧的“人造煤”。目前,该公司日处理污泥约200吨,平均每2吨污泥就可加工生产出1吨“人造煤”,累计处理污泥量已达4万多吨,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污泥产业化利用。
随着城乡工业、生活污水处理率的不断提升,如何对污水处理过程中生成的大量污泥实现无害化处理?“目前,我国污泥处置利用中,主要采用两种途径:一是将污泥直接填埋处理;二是将污泥烘干后掺入煤中作燃料。”长期致力于污泥处理研究的公司董事长张国清介绍说,由于污泥成分复杂,采用直接填埋需占用大量土地,处置不当还将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将污泥烘干后掺入煤中作燃料,虽然污泥得到了综合利用,但处理成本高,且在烘干过程中同样也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二次污染。
瞄准污泥资源化、无害化利用,金园公司攀“高亲”,实现了借“梯”登高。2009年,公司出资200万元,与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产学研合作,经过3年孜孜探索,终于成功闯出了一条污泥经深度脱水后制造成新型燃料(俗称“人造煤”)的技术路径,实现了关键技术上的一系列突破。为了使含水量高达80%的污泥实现深度脱水,公司研发了脱水剂以及专用压滤机,成功地将污泥含水率降低到50%以下,远低于目前国内污泥含水率控制在60%的这一业内最高水平。独特的固化剂起到了抑制二氧化硫含量的作用,使燃烧后的污泥达到了与低硫标准煤相同的水准,有效降低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凭借这一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去年,该公司一举摘得了省民营科技企业、省高新技术产品和市高新技术企业等3项荣誉,申报了3项发明专利,并成为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无锡实验基地。
据了解,由于“人造煤”发热量达到了3000大卡左右,可以替代部分原煤使用,替代率可达到30%。经测算,每2吨“人造煤”就可替代1吨原煤,每吨“人造煤”市场价格仅为原煤的三分之一,将为使用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去年以来,我市一电厂就先后向该公司采购了6000吨“人造煤”,节约生产成本100多万元。目前,上海、昆明、青岛、珠海等近10个城市闻讯后,纷纷派专人前来考察洽谈,准备引进该项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