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和惠州市环保部门近日发布的2009年度环境状况公报结果显示,惠州西湖水质下降为Ⅳ类,淡水河3断面重度污染,惠州酸雨频率下降,不再是重酸雨区。公报同时称,去年惠州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全市空气质量优良,主要江河湖库和近岸海域水质优良,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惠州市区和惠东县城轻度污染。
西湖:总磷含量上升 水质降一级
西湖水质类别为Ⅳ类,而2008年为Ⅲ类,下降了一个等级,营养状态为中营养,主要污染物为总磷含量上升;省控水库(白盆珠水库)水质为优,水质类别为Ⅱ类,营养状态为贫营养。
推进了西湖整治工程,南湖生态修复中试工程已按计划完成总工程量90%,效果良好,各项污染物含量显著下降。
绿化:覆盖率为38.88%
公报同时称,市区建成绿化覆盖总面积52 .86平方公里,覆盖率为38.88%,比上年下降3.62%。建有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43个,一级保护区面积346.174平方公里。建成省级生态示范村9个,市级生态示范村82个。
海域:水质无明显变化
全市近岸海域水质为优,与去年相比无明显变化。惠州海龟自然保护区、大亚湾东部养殖区(大亚湾)和大亚湾东部养殖区(巽寮)3个质量点位,全部达到了水质目标要求。
天气:市区优良天数增51天
公报称,2009年惠州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其中市区(惠城区、惠阳区和大亚湾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的比例达到10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属于一级(优)和二级(良)的天数分别为218天和147天,各占59 .7%和40 .3%,优的天数比2008年增加51天。博罗县、惠东县和龙门县空气质量则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降水:酸雨污染状况好转
降水方面,去年惠城区酸雨频率为21.1%,与上年相比,酸雨污染状况有所好转,不再属于重酸雨区,全年降水pH值范围为4.28~7.64,均值为4.85,降水pH值增加0.24个单位。据了解,2008年与2 0 0 7年 惠 州 市 区 酸 雨 频 率 均 为51.9%,2008年度,惠州与广州、深圳、佛山等9个城市同属于重酸雨区(酸雨频率超过50%)。
公报结果显示,广东2009年度重酸雨区已由9个城市下降至5个,分别为广州、深圳、佛山、江门、韶关,酸雨污染略有减轻。
淡水河:3个断面水质重度污染
2009年,全市6个主要江河段中5个江(河)段水质状况为优良(东江干流惠州段、西枝江、公庄河、沙河和增江),21个主要监测断面中81%的断面水质优良(Ⅰ~Ⅱ类水质:57%;Ⅲ类水质:24%);5%的断面受轻度污染,为Ⅳ类水质;14%的断面受重度污染,为劣Ⅴ类水质。81%的断面水质达到功能区水质标准。各断面中以淡水河污染较为严重,3个断面均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氮磷营养性物质。
从总体水质状况看,2009年全市6个江(河)段中的西枝江较上年好转(Ⅳ类→Ⅲ类);公庄河河口水质较上年恶化(Ⅱ类→Ⅲ类);其余江河水质总体上无明显变化。全市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东江汝湖、西枝江马安大桥下、大亚湾风田水库、东江博罗水厂、惠东大岭水厂和龙门白沙河水库)水质优良,水质达标率100%。
噪音:市区和惠东轻度污染
在区域环境噪声方面,龙门县城和博罗县城的区域环境噪声质量较好,为50.1-55.0分贝;而惠州市区和惠东县城的区域环境噪声质量为轻度污染,为55.1-60.0分贝。与2008年相比,各地区基本持平。
道路交通干线噪声方面,全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均小于68分贝,均属于好的等级。与2008年相比,除博罗县城略有下降外,其余地区基本持平。惠城区全部测点功能区噪声值皆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要求。
重酸红黑榜
2008年:广州、深圳、佛山、江门、茂名、肇庆、惠州、东莞、中山
2009年:广州、深圳、佛山、江门、韶关
知多D
1、总磷增多对水质有什么危害
总磷就是水体中磷元素的总含量,是水样经消解后将各种形态的磷转变成正磷酸盐后测定的结果,以每升水样含磷毫克数计量。磷含量过多会引起藻类植物的过度生长,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水华或赤潮,打乱水体的平衡。太湖蓝藻事件就是水体富营养化。
#p#副标题#e#2、水域功能和分类标准
水域功能和分类标准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到、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城市河道水达到Ⅴ类水质标准就是指城市河道的水质达到了可以适用于农业灌溉和一般景观要求的标准。
现场走访
肉眼看水质
没啥大变化
惠州西湖是由西枝江旧河道聚集周围山水形成的天然湖泊,由丰湖、平湖、鳄湖、菱湖和南湖五个湖组成,分别堤桥相连、湖水相通,自宋代后位列中国三大西湖之一。
昨日上午,南都记者前往西湖的平湖、南湖一带察看,感觉水质并没有明显变化,湖水比较清澈,沿湖岸约1米深处可见底,水体透明不混浊,湖面荷叶漂浮,一条条小鱼在水中欢快地畅游,景色宜人。
“其实西湖的水质还是不错的。”家住西湖边已有20多年的市民骆万云说,他非常了解西湖,也一直在关注西湖这几年的整治,他认为现在西湖正在一天天变美。
专家说法
水质降一级
景观用水没问题
惠州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李传红昨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西湖水质目前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仍符合景观用水标准。
“进行监测的26项目水质指标,当中只要有一项达不到三类,那么整体水质就要被判为四类。”据李传红介绍,地表水水质一般分为五类,一类为最好,五类为最差,而达不到五类的统称为劣五类,这次西湖水质监测的26项指标中,仅有“总磷”一项,稍微超出三类水标准一点点,为0.0054毫克/升(三类水标准为小于或等于0.005毫克/升)。一般居民饮用水对水质要求比较高,需要达到三类以上,一般风景区的水能达到五类水质就可以了。
李传红认为,现在西湖水质是稳定的,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监测的结果稍有点波动属于正常现象。
据惠州市环保局介绍,西湖作为惠州市的标志性旅游景点,市政府高度重视整治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重点民心工程来抓。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已陆续注资沿湖铺设截污管道,全面堵截生活污水入湖。从2002年开始对西湖实行了环境综合整治,整治工程于2006年底完成,共投入近4000万元,采取了清淤、引清、截污、生态修复、景观绿化等措施。目前西湖示范区基本形成了健康、良性的水生生态系统,多种污染物指标都显著下降,水质净化效果良好,与示范区外的西湖主体水质形成鲜明对比,目前示范区西湖水质已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景观娱乐用水B类标准。(黄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