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举全市之力治水已经进入收官阶段,亚运前广州水环境将发生根本好转。昨日,中国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陈晓宏教授在广东科学中心小谷围科学讲坛详解广州治水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陈晓宏强调,治水的关键是截污清源,而不是两岸造景。广州的污水治理绝不是一两年能够整治完成的,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今后要通过产业转移和人口外迁来实现降低中心城区建筑密度,恢复珠江环境荷载能力的目标。
成效
主干河涌水质变清支涌仍有黑臭污水
据广州市治水办披露,截至今年6月30日,广州污水治理和河涌整治项目581项当中完成569项,剩下有11项正在收尾。陈晓宏日前专程走访了部分整治完成的河涌。昨日,他为科学讲坛的听众带来了走访后的第一感受。
“目前河涌整治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当然工程的完成是不是就直接代表了效果的实现,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但是我们可以说主要的河涌、尤其是主干河涌水质开始变清。”陈晓宏同时强调,并不能说这轮治水完工后治水任务就结束了。
据统计,广州城区河涌共有231条,这次整治主要是66条主要河涌,还有一些支涌没有纳入这次整治范围。“支涌这一块污染还是比较严重的。我本人也去看过越秀区、原芳村区的一些支涌,目前大部分支涌都被水闸关住,而水闸里面都是黑臭的污水。这就有可能在暴雨期排涝的时候,污染已治好的主干河涌。所以河涌整治的任务还是非常重。”陈晓宏表示。
方法
不能过于强调景观忽略截污清源根本
这轮治水,广州各区上下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同的河涌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治理。那么这些方法究竟是否合理?在今后的治理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对于越秀区东濠涌的治理,陈晓宏分析指出,东濠涌上游原本是直接发源于白云山,但从麓湖到东风路这一段完全被高密度的建筑物覆盖,这部分暗涌如何治理至今没有什么好办法。
据介绍,东濠涌上游的暗涌接纳了包括传染病医院医疗污水在内的大量生活污水,目前的做法是在东风路设一个闸门,将上游的污水闸住并引到污水处理厂处理。但这也造成了东濠涌下游缺水的问题。
对于建生态滨水景观,陈晓宏持有谨慎的观点。他指出,现在有的区在治水时提出要建设休闲商务区,过于强调景观的建设,而没有抓住“治污治源”的根本,所以目前治涌的有些方案也是值得进一步改进的。
此外,还不能从区域上孤立治理河涌,应跟周边地区协调。陈晓宏认为,这方面原芳村地区的河涌就最典型,“现在几个水闸建设就需要跟佛山南海进行协调。白云区的白坭河污水问题也有一部分与佛山有关。”
#p#副标题#e#问题
城中村小作坊排污仍需严查莫蹈覆辙
昨日,陈晓宏展示了一张海珠区马涌的照片,希望提醒最新一轮的治水不要重蹈覆辙。这条河涌其实在2005年就进行了大规模的截污治理,但陈晓宏在2009年初拍摄的这张照片上,马涌的水依然饱受污染,而且水竟是红褐色的。
“这种五颜六色的污水绝对不是生活污水。为什么经过第一轮治理后,河涌还是发黑发臭呢?”陈晓宏对此进行了摸查并得出结论:“市区的工业关停搬迁后,市民好像是看不到工厂了,实际上马涌的污水是来自海珠区很多城中村的家庭作坊,比如中山大学周边的凤凰村、下渡村、康乐村。”
陈晓宏强调,治水的关键还是污染源的控制,政府部门要通过提高处罚标准、关停非法排污企业等方式重拳查处偷排行为。
此外,广州近年来发展太快,以往城市规划中对排水系统等专业规划不够重视,造成城市建设和河涌治理缺乏衔接,“现在想去治理都没有空间了。”
出路
要借产业转移降低人口密度
在谈到河涌治理的前景时,陈晓宏认为,在高人口密度和高建筑密度的情况下,广州治水决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绝不要希望通过一两年,就回到30年以前在河涌当中游泳、钓鱼的状态,要靠全市民众比较长时间的努力才可以逐步实现这个目标。”
在陈晓宏看来,目前广州的城市发展密度已经远远超出珠江水资源的承载力,广州治水的出路还是要反思发展模式,调整发展思路。“我个人观点一定要降低人口规模。今后广州在核定城市规划时,要借产业转移降低人口密度,要将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单向迁移转变为双向迁移。虽然这是漫长痛苦的过程,但是必须要做。”
现场问答
两成工业废水进了生活污水管网
不少专业人士前来问计,陈晓宏称治污需长效机制
广州河涌治理的话题备受关注,昨日到小谷围广东科学中心听讲的听众中不仅有大学生和热心市民,还有不少治水方面的专业人士和承担治水任务的政府官员。他们带着平时工作中的困惑和难题前来问计陈晓宏。
亚运逢枯水期要有应急措施
昨日,一位从珠海赶来的水环境治理技术人员提问,他听说广州在这轮治水中安排了一些资金做应急工程,“对于水质没有改变很多的河涌,有没有可能在亚运前采取应急措施?”
陈晓宏指出,现在离亚运会越来越近了,目前河涌整治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治污还要持续下去。但是亚运会期间的11月份是一个枯水期,污染源如果控制不好,有可能会在一些没有治到的地区显现出污染问题,现在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肯定来不及了,所以必须要用上应急措施。
据了解,广州有可能会参照北京举办奥运会时的方法,在亚运期间关掉污染河涌的企业排污口。同时调水也将在亚运期间临时性解决污染,这些都是临时性的一些方案。
治水干部查处偷排遭遇“死结”
昨日,来自基层的治水干部谭先生带着一连串的问题向陈晓宏讨教。“我所在的街道遇到的问题是,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混在一起,我们正在建立污水管网,但工业污水往往偷排入生活污水管网里面,导致污水处理厂没法工作。”
对此,陈晓宏指出,现在统计发现广州大概有20%的工业废水进了生活污水管网,工业废水跟生活污水成分不一样,工业污水会破坏污水处理厂的微生物系统。所以工业污水一般要单独处理,最好不要混在生活污水管道里。
谭先生告诉记者,目前治水的资金压力非常大,在他负责的18平方公里范围内,如果全做雨污分流就需要4亿元,而这个街道一年的财政收入才3000万元。现在要把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分开更是难上加难。
在整治企业偷排的问题上,谭先生也是左右为难。“在我工作的辖区里,很多生产牛仔裤纽扣和进行宝石加工的小作坊污染非常严重,但我们去查处,这些企业就锁门躲避,我们用水泥封上其中一个企业的排污口,结果还引发了群体性事件。”
“封是封不住的,污水总要排出来。”陈晓宏表示:“这个问题短期内是一个死结,没有解,长效机制就是人口迁移和产业转型。”(王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