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冷水河畔景色怡人。 |
新闻速读 从2008年起,盘龙区全面展开冷水河综合治理,加大河道两岸拆临拆违、堵口截污和生态绿化等综合整理力度,进一步提升冷水河环境质量。如今,作为松华坝水库主要入库河道的冷水河,源头河滨森林湿地的建造已初具规模,其集涵水、固土和景观于一体的功效初现。
芬芳六月,走进冷水河畔,映入视野的是一条清清河水潺潺流动,河岸两旁一排排挺拔而立的垂柳、杨树、银杏绿树成荫,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犹如天公用鬼斧神工的妙笔为人间描绘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生态水利图,令人为之叫绝。
冷水河是松华坝水库的主要入库河道,起于盘龙区滇源镇青龙潭,全长14.6公里。目前,冷水河源头成片的涵养林长势良好,有些刚刚抽出嫩绿的新芽,靠近河边的红千层已开花。这片涵养林有千余亩,种植了红千层、中山杉、水杉等既耐旱又耐水的乔木。据了解,冷水河有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在丰水期,雨水通过涵养林过滤进入河道,起到净化作用。平水期则可以起到涵养水源,并在枯水期补充河道里面的水。而且,清澈见底的源头河水许多地方都长了水绵,这显示水质至少在Ⅲ类以上。而作为全市的饮用水源之一,冷水河今年以来的水质监测保持在Ⅱ类以上,今年1月甚至达到了Ⅰ类水质。
河道治理
迫在眉睫
冷水河有干河、东小河、西小河、窑河四条支流,径流面积114.4平方公里,流域范围主要涉及8个村委会,2万余人。几十年来,不仅为市区提供了生活生产用水水源,而且承担着汛期行洪的重要任务。
临水而居、依山傍水是世人认为最理想的居住地。然而,多年以前,住在两岸的市民却完全感受不到临水而居的美景,相反,映入市民眼帘的却是河道中淤泥堆积如山,河床上污水横流,河道两旁乱耕滥种、乱搭乱建、垃圾乱倒乱堆的情景。这些不仅严重影响城市的文明形象,同时也给汛期行洪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面对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水域破坏活动日趋加剧的事实,盘龙区积极采取行动,实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生态湿地,净化处理村庄生活污水,全面推进河道沿岸100米范围永久林带及农改林工作,对冷水河支流绿化工作,清淤护岸改善水质。昔日满目荒凉的冷水河畔,今天已经绿草茵茵,景色宜人,潺潺绿水和周边的林木成为了天然的生态屏障。
生态修复
渐入“佳境”
#p#副标题#e#河道到底该怎么治?困难摆在盘龙区决策层面前。盘龙区邀请众多水利专家,对全区的河道进行了调研。专家们分析,盘龙区河道河系较多,河道情况复杂,而且每条河的情况又不一样,因此整治模式必须多样。与此同时,城区河道整治要按照现代水利发展要求,不单纯是防洪、治污,要与城市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要在确保水安全的基础上创建恢复水生态,挖掘水文化。
2008年以来,盘龙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根据《松华坝水库保护条例》及入滇河道整治“158”工程和“四全”工作要求,成立了由区长为指挥长的盘龙区牧羊河、冷水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指挥部,全面展开冷水河综合整治。
在冷水河沿岸的农户中,实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鼓励农民使用清洁能源,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仅去年,每亩水稻减少氮肥0.8公斤,建成节能灶8046眼,推广沼气池1764口。投资1312万元建成的滇源镇集镇污水处理厂,如今已承担起全镇的生活污水处理工作,日处理量达1000吨。此外,盘龙区对冷水河沿岸村庄排污情况进行调查,完成滇源镇小石坝村、大村、小村、中和村、金钟村、者纳坡村、庄科村、下院村、白邑村9个村庄截污工程。2008年以来,共完成沿岸截污堵口242个。
在净化村庄生活污水的过程中,盘龙区使用人工湿地模式,即利用湖畔土地建设人工湿地,并在湿地四周进行绿化,在处理污水的同时,达到绿化村庄、整治环境的效果。黑臭的生活污水通过填料床和水生植物的净化,变得清澈。这种人工湿地不仅运行时不需要动力设施,而且维护费用低。据了解,目前冷水河已完成龙潭营、回子营、小营、庄科4个湿地建设,种植芦苇、柳树11200多株。现在,走在冷水河畔,一处处湿地取代了杂乱的违章建筑,向河道排污现象看不见了,河水也比以往清澈了许多。经过盘龙全区人民的共同的努力,河道治理已具雏形,生态湿地的进一步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跟进中。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盘龙区又制定了《盘龙区牧羊河、冷水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全力推进整治工作。对牧羊河、冷水河两岸100米范围内、支流50米范围内的临违建筑物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并完成临违建筑物,完成生态修复。按照河段长责任制的要求,由属地街道、镇负责对牧羊河、冷水河河面及河堤100米保护范围内的日常保洁管理工作,实施河道垃圾定点堆放、及时清运,确保河面无漂浮垃圾、河底无淤积、河岸无垃圾杂物。
此外,盘龙区于近期完成了冷水河两岸建设总规模2322亩的“永久性林带”的补种工作。这样一来,冷水河不仅天天换新颜,还将变成集防汛抗洪、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新景观。
一池清水
见灵气
6月10日,在冷水河下段,河水静静流淌。河岸两旁,平整好的土地上,农民们正在给树木修枝浇水。
“以后这里就是我们的湿地公园了,我们白天到里面打临工,茶余饭后还可以带着孙女来里面散步。”家住庄科村的刘云华大爷说。
毕彩芬是下院村的老村民了,她家与冷水河仅隔一条马路。对于冷水河这些年的变化,她深有感触说:“以前的冷水河,好脏。”上世纪80年代,由于孩子工作调动,毕彩芬一家从禄劝搬到滇源镇下院村。刚搬来时,河道上的淤泥有几米深,有的地方甚至形成了几米高的垃圾山,河水也被污染成了黑色。“一到夏天,黑色的河水发出阵阵恶臭,尤其是蚊虫很多,弄得我们夏天都不敢开窗户。”毕彩芬说起当年的冷水河,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现如今,冷水河畔再也看不到脏、乱、差的景象,周围很空旷,每逢夏夜,河风从屋里穿堂而过,很是凉爽,家人也喜欢到河道旁散步。
“现在水质变清了,在河里经常看到鱼了,这可是多年没有的事情了,我经常看到在河里有人抓到1公斤多重鱼呢。”家住滇源镇的一位张姓村民说。记者沿路看到,冷水河边水清岸绿,相映成趣,呈现出一派灵动的画面。在滇源镇中所村边上已建成河滨绿化带,银杏和高山榕等一株株绿色植物长得绿意盎然。
直到现在,河道治理仍是当地村民津津乐道的事情。家住下院村民王丽芬还清晰的记得,不久前,当一辆挖掘机轰隆隆地开进冷水河边时,家住滇源镇的王大妈和几个老邻居纷纷跑到河边看热闹。“早听说河道要治理了,都没想到这么快。河道治理后,不仅成为我们休闲的去处,也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更美了。”王丽芬说。
河道治理
更需维护
“如果只靠治理,河道何时才能真正换新颜?”盘龙区水务局副局长赵吉春向记者道出了河道治理的难中之难:“治理是改善河道环境的必由之路,而对于河道来说,维护则显得更为重要。”
“现在治理得再好,如果不加强维护,乱排污水、乱扔垃圾、乱耕乱种,要不了多久,河道会再一次被‘毁掉’。”赵吉春说。盘龙区已在河道两旁铺设了排污管道,沿途的污水都收集到管道里,进入污水处理厂,做到了清水、污水分流。在下一步的维护工作中,加强对冷水河及支流、沟渠两岸排污口的情况排查,完成堵口查污及截污导流工作,不仅要做到污水全部进入排污管道,严禁乱倒乱排乱耕种,保持河道的通畅和美观。“如果想让我们的河道永远保持干净美丽,还需要全区人民共同努力。”
赵吉春介绍,现在盘龙区已通过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建立了河道保洁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河道两岸居民的行为管理。同时,政府还派专人定期打扫河道卫生,清淤排污,接受市民监督,保持河道的清爽整洁,还市民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达娃·梅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