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广州河涌纵横,之前年年月月的污染,要想所有河涌在两三年内变清,并非易事。因而,治水也当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
明天就是广州治水的6·30大限。自2008年12月广州发出治水总动员令以来,广州全面打响污水治理和河涌整治的战役,投入486亿元,力争亚运前使得广州水环境明显改善。如今大限将至,广州治水战果如何?来自水务部门的数据显示,广州治水已经初见成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珠江水变清了,河涌水不臭不黑了,水浸街现象明显减少了,这是广州市民最直观的感觉。这一点也许住在白云区石井河两岸的居民最有发言权。以前又黑又脏又臭的石井河被称为一条“黑龙”,经过整治后,现在不但水变清了,两岸也恢复了绿色。而类似石井河的改观还有很多,猎德涌、赤沙涌、东濠涌、乌涌……这些曾经的“臭水沟”、“排污渠”,如今水质有了明显改观,不黑不臭的目标基本实现。
为何能缚住一条条“黑龙”?缘于广州治水不再像以前那样,各自为政,单独治理一条或者一段河涌。而是各个部门联动起来,打一场全民治水的“人民战争”。在此次治水中,广州全市774项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任务就分解到水投集团和12个区,调动所有治水力量,可谓毕其功于一役,全力打好治水战。政府足够重视,并在治水上拿出了必胜的信心和力度,使得治水得以有序进展;而由于治水关系到人居环境的改善,又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参与和支持。在上下齐心、合力整治之下,广州的水一天天地变清起来。
而找到治水的命脉,则是广州治水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所在。污水治理首先就要截污,要实现雨污分流。为此,广州新建38座污水处理厂、75座污水泵站、1140公里市政污水管网。这些设施将广州市每天的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到了300万~330万吨,为雨污分流提供了基础。而在广州治水史上必将留下浓重一笔的当属白云湖和海珠湖的建设。作为广州的两个“肺”,白云湖和海珠湖为黑臭的河涌提供了新鲜水源。因而有人形容“北湖南闸”的出现,打通了广州治水的“任督二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既是盘活河涌的白云湖、海珠湖,也表现为广州在治水过程中的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推陈创新。以水浸街为例,5月7日的特大暴雨让广州不少路段被淹。这之后广州对防范内涝进行了反省,并举一反三,一面加强城市的强排功能,一面完善城市的排水管网建设。由于未雨绸缪、防治并举,使得之后的几次暴雨,广州都安然度过,并未出现大的水浸点。其实这种思路也贯穿在广州的整个治水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用活水激活死水,用绿色映靓河涌。
当然,治水不是件容易的事,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纵观世界各大城市治水历史,法国治理塞纳河、英国治理泰晤士河,前后都花了30年时间,现在仍处“进行时”之中;新加坡实现“十年清河、十年河清”目标,也花了20年时间。我们既要看到水环境治理已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更要看到这一任务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愚公凭一己之力都能将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广州举全城之力,就一定能让水清起来。只要持之以恒,以“大干”迎“大变”,“石井河有鱼,白云湖有鸟”的目标就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