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后海河时不时发臭,河面垃圾漂浮,水质浑浊。如今水质已好了很多,不黑不臭,景色优美。”位于南山区后海填海区域的后海河,是全市黑臭水体中率先脱黑脱臭的一条河流。今年以来,家住太古城的林先生几乎每天都会到后海河旁跑步。林先生告诉记者,作为市民,他对后海河的治理成效很满意。
黑臭水体不仅损害城市人居环境,严重影响城市形象,还会造成水功能退化,威胁饮用水安全,危害难以估量。整治城市黑臭水体的战斗号角吹响于2015年,当年4月国务院正式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就是俗称的“水十条”),其中“整治城市黑臭水体”被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列入行动计划,其中明确要求“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作为计划单列市的深圳,在行动计划发布2个月后就组织开展对全市黑臭水体进行了排查,摸清全市建成区共有黑臭水体36条,其中轻度黑臭12条,重度黑臭24条。如今,时间已经迈入2017年,作为计划单列市的深圳即将到了交卷的时候。从目前的进展来看,36条黑臭水体水质总体向好,有18条初步实现不黑不臭,茅洲河、深圳河等重点河流水质明显好转,有希望在年底向国务院和深圳市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治水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城市水体黑臭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不仅净化本身存在难度,在治理中还可能出现次生污染,在治理后也可能出现黑臭反弹、污染复发等潜在问题。为了打赢整治黑臭水体这场战役,深圳市出台治水提质五年攻坚计划,制定“治水十策”,实施“十大行动”,全面实行“河长制”,签订了“军令状”,探索出了一系列成功的深圳治水经验。
要成功治水,先得把脉断因,找出根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实现药到病除。之所以说治水是综合性工程,就因为黑臭水体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污水和垃圾的肆意排放和丢弃,造成水质表面的环境破坏,由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包括污水处理、管网铺设)不配套,污水无法得到有效的过滤和自净,最终导致黑臭这种水体有机污染的极端现象产生。
因此,要彻底整治黑臭水体,必须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治标,通过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对河面漂浮物、河岸垃圾、违法排污口进行全面清理,通过人工措施让水体尽快除黑除臭。第二步是治本,加大资金投入,对环境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对城市管网进行重新规划和架设,对排污口全部进行标准化改造,坚决落实污染物减排任务,重构水体生态系统运,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第三步则是要坚持保护,也就是从源头治理,要大力提高企业和市民的环保意识,不向河体随意排污或丢弃垃圾,减少污染源的产生,避免水体再度受到侵害。
良好的城市形象和居住环境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基本要求,2017年作为深圳“城市质量提升年”,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市。城市建成区彻底消除黑臭水体,既是中央出的考题,也是自身发展的必答题。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让天蓝水绿的深圳迈向更美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