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外行业 > 汉堡欲改百年下水道 利用绿地锁住雨水
汉堡欲改百年下水道 利用绿地锁住雨水
发布日期:2012/9/21 10:10:25

 

  汉堡欲改造170年前下水道,利用绿地“锁住”雨水,实现天然的“自然水平衡”


  汉堡的地下排水系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现代化排水系统,始建于 1842 年。该系统的下水管道遍布全城,还包括了一个冲水系统,和一个容量很大的地下调蓄库,在洪水期有很强的调度水量能力。这种排水设计理念很快作为样板,被欧洲和美国其他城市效仿。


  如今,汉堡水务局正计划对170年前设计的下水道进行现代化改造。根据水务局雨水工程师尤利安·齐格勒介绍,原本为3米宽的下水道中将加入直径为 2.4 米宽的玻璃纤维管。这就是说,下水道非但没有拓宽,反而越来越窄。


  水务局工程师这样解释,这样做主要是考虑经济合理性。管道越粗,建设和维护费用就会越高。毕竟暴雨在一年当中发生的几率是比较小的,管道过宽会造成资源浪费。另外,汉堡的下水管道是雨水污水合流,如果管道过宽,水流流速就会减慢,这就不利于带走下水管道里的污物。


  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如今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正在对工业革命时期设计的地下排水系统进行改造,但由于改造费用巨大,造成不少争议。比如东京建成大大小小 20 多座排水调节池,近 10 年,用于河道整治和地下调节池的预算,平均每年在 600 亿日元上下,下水道工程还有另外的预算。而俄罗斯莫斯科始建于 1898 年的排水管网面临老化、过于狭窄的危险,专家建议重建,而莫斯科官方认为该地区少有高强度降雨,耗费巨资建立强大的排水系统划不来。


  为了寻求一条既经济又能顺利解决暴雨灾害的方式,汉堡人选择不再过分依赖地下管道。汉堡城市排水公司责任人近期在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这样说:“排水管网哪怕再强大,总有一个设计上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越来越多,过分依赖人工管网,迟早会有崩溃的一天。”


  用城市绿地“锁住”雨水


  汉堡城市排水规划负责人居内表示,汉堡市内大面积的绿地在排水系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绿地能够锁住雨水,它不像混凝土等材料的表面,雨水不至于很快溢出,也就是说它能够延缓雨水的流动。同时,绿地还有助于调节城市的局部气候。


  记者发现,尽管汉堡的绿化面积在德国占第一位,而且相关法律规定,每砍一棵树必须种下一棵新树,汉堡人依旧发挥了最大的绿色想象,将城市空间填满绿色。其中,一个有趣的做法是“屋顶绿化”。这种屋顶上面铺设了防水材料,其上又铺上土壤、种上植被,从而可以在下雨时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这种屋顶还用导管连接了蓄水池,多余的雨水可以再次利用。


  目前欧洲最大室外改建项目——港口新城正在汉堡如火如荼进行,此项巨大工程完工后,汉堡市中心面积将增加 40%。这一毗邻易北河的工程,寸土寸金,在 2006 年土地规划的时候并没有将大型的操场绿地纳入其中,后来在陆续迁入的居民强烈要求下,开发商不得不考虑改动计划,最终,一个标准绿地被建造在一座高层建筑的顶层。


  除此之外,自行车停放地和公共停车场也开始为绿地锁水效力。在汉堡,停车场大多修成镂空路面,杂草等杂物从空隙中生长出来,也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另外,汉堡 80% 的路面,比如人行道、步行道、自行车道采用透水性地砖,这种砖本身可透水,不仅解决了积水问题,还能平衡城市生态系统。


  跟欧洲相比,中国人口密度更高,绿化面积更紧缺,居内的建议是,即便在人口密度极高的城市,也应该在建筑间留出空间,让雨水通过。比如将一些公共活动场所,有意识地设计成暴雨时可以储水的场所。


  汉堡的做法是在城市的居民区建造人工湖或构造水景观、花园或人工湿地增加雨水储蓄能力,另外鼓励居民在家中设置蓄水池。在新建的工业、商业以及居民小区,均要求设计雨水利用装置。没有雨水利用装置,政府将征收建筑造价 2% 的雨水排放设施费和排放费。对于能主动收集使用雨水的住户,政府则每年给予 1500 欧元的“雨水利用补助”。


  漂浮建筑不怕水淹


  在北京“7·21”暴雨之后,一组名为“德国下水道”的照片在微博上流传,其中第一张是汉堡的鱼市码头被水淹的照片。这是一张 2007 年拍摄的新闻照,尽管这栋码头建筑的底部浸没在水中,但并不意味着德国的下水道“失灵”,汉堡设计部门在建筑设计时早有考量。汉堡鱼市靠近易北河,其地势低洼,在汛期的确可能遭遇水淹的危险,于是这类房屋在防汛墙高度以下的部分,采用封闭式设计,在水淹的情况下,也可以保证密不透水。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减少了城市的防汛投入。


  除此之外,汉堡的仓库城以及邻近的港口新城地处城市低洼地带,一旦发生河水暴涨,就会出现积水。港口新城的建筑充分考虑到水位暴涨的情况,底楼的门窗都采用密闭设计,即便淹没在水中,也不会造成损失。


  近年来,汉堡的易北河上出现了十多座“漂浮屋”,这些建筑看似船又像房屋。有人选择在“漂浮屋”里办公,有人则把家安在这里。位于易北河上的国际建筑展(IBA)总部 IBA DOCK 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栋“漂浮屋”,这栋由荷兰设计师设计的三层建筑,被 1075 平方米的混凝土浮台托在河面上,会随着易北河的潮涨潮落而上下浮动,自动浮动高度可达 3.5 米。


  “不要说暴雨,就算是洪水来袭,这栋建筑都能扛得住。”国际建筑展项目负责人 Uli Hellweg 告诉本报记者,这栋“会游泳”的建筑,是汉堡应对气候变化的全新建筑实践。1962 年,北海洪水泛滥,卷走了 300 多名汉堡居民的生命,其中 2/3 的人居住在汉堡市中心与南部区域之间的 Wilhemsburg。经受重创的 Wilhemsburg 几乎停止了当地的城市建筑,而 2007 年汉堡启动国际建筑展项目时,如何建造能阻抗水淹的建筑,也是他们研究的重点之一。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我国用水总量近十年“零增长”!
应对水危机,高水耗企业需加码水资源管理
衡水市加速推进市区铁路立交桥排涝建设 计
昆明市全面启动雨季汛前排水管网清淤工作
加强设施养护、加速排水工程建设 天津开展
住建部:做好城市排水防涝工作 加快实施易
助推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厦门市修订《厦
融水、兴水、治水 看重庆如何激发“水动能
新疆部署24项水资源支撑保障重点工作
解构高密度城区水环境治理的“龙华方案”
热点资讯排行
1阳泉市财政局下达省级补助资金 支持城镇排
2中国一冶城建公司海绵城市专利技术获奖
3湖北两校携手推出黑臭水体治理利器
4服务“全域海绵” 赋能城市之美——亚井雨
52024中国环博会深圳展 IE expo
6新型聚合物检测方法在防治水污染中的应用
7全球最大环保展慕尼黑IFAT中国系列子展
8六大主题分会聚焦水利行业热点,尽在9月4
9告别“开膛破肚”,排水管网“微创术”了解
10“数字巢湖”让流域水污染“标本兼治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