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罗天昊的文章认为,北京治理PM2.5的投入将高达7600亿元,加上其他费用,估计需要1万亿元。按照北京当下的GDP增速看,未来5年的GDP总量,大约正好为10万亿左右,也就是说治污消耗高达到GDP的10%以上。当下,全国的治污消耗,大约为GDP的2%。文章建议,GDP统计应考虑治污成本,改变GDP的统计方法,推出“绿色GDP”的统计模式。
文章认为,中国在GDP统计中忽略了很多因素。此前,中国的高速发展,建立在“四大牺牲”之上,即对自然环境、国家资源、社会公平和未来发展的牺牲。首当其冲的,就是环境牺牲。不少地方为了迅速做大GDP,罔顾对当地环境与生态的破坏。如果采用“绿色GDP”的计算方法,中国经济总量应比现在少。
“绿色GDP”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应当从现行统计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其中,最应当被计入的一个重要变量,就是环境污染。
文章认为,根据国际经验,为改善环境,环保投资须占当年本国GDP的1.5%到2.5%。而在工业化高峰期,一些发达国家在环保方面曾消耗巨大社会财富,占比一度超过3%。如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了3.4%,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在上世纪60到70年代,环保投入比重也在3%左右,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为2%。北京的治污投入,固然反映了其积极态度,更体现出污染程度的严重。若将治污当做成本而非产出,则根据新的计算方法,北京GDP将大幅缩水。
按着罗天昊的观点,推行“绿色GDP”才有可能改变地方的发展模式。举例来说,在雾霾重重的中国北方,河北省的张家口市却保有少见的良好的空气质量。以现行统计方式,张家口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但如果推行“绿色GDP”模式,其他地区的资源消耗被扣除,GDP总量将下降,即张家口的GDP将相对上升。
罗天昊认为,这种将治污成本计入GDP统计的方式,对于那些不顾环境、片面追求发展的地方,将成为一种惩罚机制。其短期投机制造的GDP将会缩水,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造城运动”也能得到部分遏制。改变GDP的统计方法,实为大势所趋,而且这种改变应以一种常规惩罚机制确定下来,对于环保努力的地区,则会形成一种激励。
此外,他认为“绿色GDP”的统计还应考虑社会公平因素,除了计入治污投入外,还应考虑到因政府规划导致的地区间的不平等发展权。那些作出牺牲的地方,理应得到补偿。这不仅事关公平,更关系到地方的发展动力。对部分区域,除了转移支付外,也需要一定的合理产业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