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环保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环境管理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以中石油、中石化为代表的大中型企业频频爆出环境丑闻,更掀起了舆论的热烈讨论。
事实是否真如人们所说的,环保部门对这些大型企业无法监管了吗?
■每天在1万多家企业现场执法
“两高”司法解释给环境执法配上“利剑”
2013年,环境保护部对中石油、中石化2012年度减排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现场核查。核查发现,中石油未完成COD减排目标,中石化未完成氮氧化物减排目标。环境保护部随即公布,暂停审批中石油、中石化两家企业除油品升级和节能减排项目之外的新、改、扩建炼化项目环评。
经过环境保护部的约谈和现场核查,两家企业针对发现的问题迅速行动,制定整改措施。中石油提出“把环保装置当生产装置一样管理,把排污重量当生产产品一样调度”,已安排投资76亿元用于“十二五”污染减排;中石化计划投资200多亿元开展大规模、高标准治污设施建设和改造。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以来,全国环保部门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900多万人(次),检查企业400多万家(次),检查污染防治设施60多万台(套)。这意味着,平均每天环保部门就有2.5万名执法人员不停地在1万多家企业现场执法。
2013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则给环境执法再配上了“利剑”。首先,降低了污染环境罪的定罪量刑门槛,污染环境行为只要造成一人以上死亡,就可加重处罚;其次,从结果犯变为行为犯,只要有相应的污染行为,就可以定罪;再次,相应地降低了非法处置进口固体废物罪、环境监管失职罪等的定罪量刑标准。此外,司法解释还规定了数种可以酌情从重处罚的情景。
■采取新手段,监管如虎添翼
全国挂牌督办1523起环境违法违规案件
从制度到执行,环境执法者们没有照本宣科,面对环境监管任务越来越重、违法手段越来越复杂隐蔽的严峻形势,他们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手段运用于现场执法中。
环境监管实施网格化管理。将辖区划分多级网格,将日常环境监管责任分解落实到单位、到岗位,定区域、定任务,落实执法责任制。目前,全国有山西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面实施了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北京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正逐步推进或部分实施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
“三不”、“三直” ,加大暗查暗访、突击检查的力度。2013年11月,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抽调各省环境监察骨干人员,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个城市进行交叉督察,不定出发时间、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奔现场、直接督察、直接发布。直接发布是指每个组都邀请媒体记者参加,发现问题后督察小组随时发布,不用带回来研究。
联合检查执法。2013年,环境保护部会同公安部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与公安部门执法衔接配合工作的意见》,规定了环保和公安部门的职责、衔接配合的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据不完全统计,环保部门已向公安机关移送涉
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近300起,超过近5年移送案件的总和。公安机关已立案侦办环境污染刑事案件247起,是过去10年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的总和,充分发挥了环保与公安部门的职能优势。
无人机、卫星遥感、手持移动执法系统提高执法效率。无人机航拍克服了以往执法人员进厂后企业快速隐匿和销毁证据的弊端,实现了从空中的全方位立体执法取证。无人机在唐山市的首次试飞就发现17家存在环境问题的工业企业。截至目前,通过采用无人机航拍执法共关停取缔两家,责令停产1家,罚款423.8万元、追缴排污费145.89万元,对9家企业的61名企业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手持移动执法系统可以将现场检查笔录和证据采集即时归入数据库,实现监管任务、执法过程、案件处理的全程“留痕”和有序管理。
通过多种新手段、新技术的使用,2013年以来,全国挂牌督办了1523起环境违法违规案件,还联合监察部门挂牌督办511起。其中,环境保护部直接挂牌督办的重大环境违法案件达70件。
■推进信息公开,监督企业环境行为
“12369”举报热线共接到群众举报48749次
环境执法离不开信息公开,只有公众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形成对企业的监督。2013年,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发布了《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目录(第一批)》。2013年10月和12月,先后两次对各地各级环保部门执行情况进行网上抽查和全面调度,并进行通报。截至2013年底,共有27个省级环保部门、43%设区的市级环保部门、11%县区级环保部门在政府网站设置了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专栏。
2013年,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向社会公布了4批共92个案件的处理情况,公开督促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办理,接受社会监督。山东省潍坊市部分化工厂和造纸厂利用高压水井向地下排污,河南省新乡市大块镇小块村村民用东风造纸厂未经处理的生产水浇灌农田,秦淮河三岔河闸口附近出现了大量死鱼,河北省河间市曙西小区周围煤厂、水泥搅拌厂、垃圾粉碎厂等企业排污等违法案件的及时公开,有力回应了群众的质疑,同时也形成了对违法单位的强大舆论压力。
作为环境保护部的公开举报热线,“010-12369”环保举报热线起到了重要作用。2013年,环境保护部“12369”环保举报热线共接到群众举报48749次,平均每天接到群众举报133次。所有查处的案件中,举报属实的占80%,充分显示了公众参与环保的热情。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执法的力度必须继续加大。2014年,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将紧扣“执法为民、执法公正、执法公开、执法效能”四大主题,在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各种专项执法检查外,也将加大对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活动的打击力度,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相关环境问题,并且进一步加快实施“分块管理、网格划分、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监管模式。
在查处环境违法案件方面,环境监察部门将继续加大对环境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规范指导环境行政处罚工作,严格执行《环境行政执法后督察办法》,与公安部门加强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建立并落实三项机制和思想制度,实现环保与公安联勤联动执法。
此外,环境保护部将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三区十群”重点区域进行督察,抽查火电、钢铁、水泥、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以及燃煤锅炉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