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尼亚东海岸蒙巴萨的一个小镇,一群当地孩子围着几位年轻的中国姑娘,手舞足蹈地描述着他们的学校、老师、课程和成绩。手捧面包和糖果,几个孩子赤脚飞奔在乡间,用力挥舞着手臂,招呼其他孩子一起来分享这意外的收获。
“只是几袋面包、几颗糖果,孩子们竟如此满足,我竟如此快乐。”其中一位中国姑娘名叫田萍,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中非合作项目助理。她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我从未像今天这样,感到如此骄傲和快乐。就在这一瞬间,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中非合作的深远意义。帮助非洲开展水资源管理,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将有多少人从中受益啊!”
缺水是非洲最严峻的生存危机,每年至少有两亿人饱受缺水之苦,有4亿人生活在缺水地区。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很多妇女和儿童每天需走数十公里路寻找水源。200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非洲人均年可获得水量为4008立方米,明显低于6498立方米的全球平均水平。
缺水,更缺干净的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当今世界约有8.84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其中大部分人生活在非洲。UNEP制作的非洲水地图显示,约50%的疾病与不能获得清洁用水以及卫生设施跟不上有关。在非洲,城市的卫生设施覆盖率为53%,农村仅为29%。
也正因此,UNEP-中国-非洲环境合作项目(以下简称中非合作项目)应运而生。2008年启动一期、2011年延续二期的中非合作项目,涉及水资源规划、水环境保护、水处理、干旱预警、节水农业和防沙治沙等方面。“用中国在几十年快速发展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为非洲的水环境管理、清洁水获取提供理念和技术支持,具有深远意义。”UNEP非洲办公室生态管理项目组组长穆罕默德·阿布代尔·莫尼姆博士说。
缺水?
甘肃之行让马赛人带回了雨水蓄积的理念
阳光炙烤着大地,空气中透着尘土的气息,如伞般盛放的金合欢树是非洲大地勃勃生机的迹象。然而在黄色的沙质土地上,更多的是丛丛多刺灌木。尽管仍在雨季,路上间或会有泥泞和水坑,但从内罗毕向南前往马加迪的路上,给记者印象最深的仍为一个字:旱。
不过,非洲人却没那么悲观。“我们这儿年降水量有450毫米,比中国的甘肃要好得多。”肯尼亚水与灌溉部水资源办公室副主任司明特·康基乐观地对记者说。
这位中年的马赛汉子是怎么知道中国甘肃的,还得从2008年说起。那一年,中非合作一期项目启动,在“雨水收集”子项目的支持下,他前往甘肃接受培训。甘肃之行不仅让康基认识了中国,“更重要的是给了我这一理念:雨水原来也是资源。”康基说。
马加迪位于肯尼亚南部,近坦桑尼亚边境,是马赛人的传统领地。在这片马赛人世代游牧的土地上,有一条河,却是咸水河;有一个湖,亦是咸水湖。因缺乏淡水,马赛人不得不为寻找水源时常迁徙。
然而,在荒野深处的一个村庄,我们竟然看到了定居的马赛人。因为在这里,康基为他们修建了雨水蓄集设施。“我看到甘肃收集并储存雨水,想到我们这儿雨季也有不少降水,于是萌生了这个念头。”康基说:“我的项目建议获得了肯尼亚政府的资金支持。于是,模仿甘肃的技术方法,在这里建了示范工程。”
在马赛人由茅草和着牛粪搭建的小屋前,一幢活动板房显得格格不入。这幢建筑就是雨水收集设施,价值40万肯尼亚先令(约3万多人民币)。这户幸运的马赛人再也不必长途跋涉甚至穿越边境进入坦桑尼亚寻水了,附近村民也正在学习他们收集雨水的方法。
事实上,在一期项目开展的3年中,像康基一样接受过培训的学者、工作人员逾百名。他们现在已成为肯尼亚、赞比亚、坦桑尼亚、南非、乌干达等国家雨水蓄积理念的传导者。其中,还有4名来自肯尼亚、乌干达和莫桑比克的学生前往甘肃水利科学研究院学习进修。
然而,现实依然严峻,仍有40%的非洲人饱受缺水之苦。目前非洲有14个国家严重缺水,在最近25年中还将会有12个国家出现严重缺水局面。
也正因此,在中非合作二期项目中,非洲典型国家和流域水资源规划成为重点之一。项目由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实施,旨在通过分享中国经验,为北非、中非地区典型国家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特别是提高尼罗河和坦噶尼喀湖流域地区的水资源管理能力和环境可持续水平,乌干达、肯尼亚、布隆迪、埃塞俄比亚、苏丹、埃及等国将从中受益。
二期项目于去年启动,已帮助乌干达和肯尼亚完成了《乌干达水资源规划》和《肯尼亚雨水收集国家规划》的实施纲要;在乌干达召开的“雨水收集和水资源综合管理”培训研讨会,有40多名来自当地政府和机构的工作人员受益;在中国甘肃开展的为期6周的雨水收集专题培训,有18名非洲各国的技术人员受益。然而,项目也面临挑战。“我们正在进行尼罗河和坦噶尼喀湖流域的数据收集,这也是开展项目的最大挑战,非洲数据太缺乏了。”项目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缺干净的水?
诊断和改进现有工艺,并提供药剂支持
在内罗毕,每天一大早拧开水龙头,记者最关心的莫过于水的颜色。通常是乳白色,感觉像牛奶。初到内罗毕,这乳白色的水流让人心生疑虑,甚至不敢饮用。但和时常流出的土黄色自来水相比,记者对乳白色的水已经极为宽容甚至满足了。
据同济大学王洪涛博士介绍,内罗毕饮用水原水的浊度随季节不同差异极大。旱季最小为3NTU(浊度单位)。而在雨季,由于上游土壤侵蚀,原水浊度可能高达5000NTU,饮用水处理面临巨大挑战。
肯尼亚政府给出的数据显示,每年因不能获得清洁饮用水而死于水传染病的患者数量高达3万人,因饮用水不洁导致的痢疾在肯尼亚5岁以下儿童群体内的致死率仅次于肺炎。不只是肯尼亚,在近撒哈拉沙漠地区,69%的人没有合适的卫生设施,40%的人对安全饮用水的获取得不到保证。
UNEP制作的非洲水地图显示,要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的供水目标,即到2015年,使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减少一半,非洲面临巨大挑战。现实异常沉重。在非洲,城市地区的饮用水供应覆盖率为85%,农村仅为51%。“并非整个非洲大陆都能实现这一目标。在53个非洲国家中,只有26个国家正朝着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水地图给出了冰冷的结论。
为此,“非洲典型国家水资源利用技术合作、开发应用与示范”项目成为中非合作二期项目的另一个关注点。这一项目的实施单位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IESD)和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等。
据中国科技部中非水行动项目专家组组长、IESD副院长李风亭介绍,项目希望通过对典型城市现有供水厂处理工艺技术的诊断和改进,为城市与农村提供安全饮用水处理技术转移,并建设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合作与示范项目等,使埃塞俄比亚、乌干达、肯尼亚、布隆迪等国家从中受益。
IESD不久前刚派技术人员到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开展有关试验。试验人员针对内罗毕3家不同自来水厂的原水进行了药剂选择。“聚合氯化铝(PAC)是成本效益最高且效果最好的。接下来,我们将开展针对性研究并制定方案,争取为非洲饮用水给出有针对性、性价比较高的解决方案。”试验人员说。
“IESD还将为非洲合作方提供饮用水处理技术支持以及水处理所需药剂(可能会达30吨)。针对原水浊度不同会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解决方案,并提供相应的人员技术培训。”李风亭补充说,去年,项目已分别在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和中国开展了3次有关培训。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期项目中,同济大学与UNEP组织非洲7国专家共同编写了《绿色高山、蓝色城市——非洲城市水资源管理中的生态方法》,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非洲城市水环境管理现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给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缺乏对污水的处理?
同济大学IESD将提供技术支持,并开展能力建设
在距离内罗毕26公里的如阿依污水处理厂,第一道工序现场里不足两米宽的格栅上挂满垃圾,污水汩汩。一名工人蒂莫西·凯阿瑞一边用网人工打捞着污水中的大块垃圾,一边无奈地对记者说:“机器经常出故障,人工几乎是清渣的主力。”
蒂莫西·凯阿瑞是内罗毕给排水公司的水质安全工程师。据他介绍,在他们的两家污水处理厂中,如阿依算不错的,设备使用率可达74%。在另一家名为卡里奥班吉的污水处理厂,10多年来,机械设施常常停运,设备使用率不足39%。
记者注意到,不只是在格栅处,经过格栅以后的初沉池,依然是工人手动操作。据蒂莫西介绍,如阿依污水处理厂有60多名工人,有很多工序需要人工。而在中国的污水处理厂,人工操作已很少见。工作人员只要坐在中控室就可以实现对各处理工序的有效监控。
如阿依污水处理厂承担着内罗毕市区80%的污水处理量,日处理规模为8万吨。然而,“由于大型垃圾、油脂类物质、不可降解的固体以及洗涤剂等物质的倾倒,机器和设备常常由于负荷超载发生故障。而不可降解的物质又经常降低处理设施中的微生物活性,减少构筑物寿命,甚至使出水不能达标。”工作人员无奈地说,出水的生物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以及总固体悬浮物(TSS)分别为70毫克/升、291毫克/升和131毫克/升,而其国家标准分别为30毫克/升、50毫克/升和30毫克/升,差距相当大。
“不过,我们总算看到了希望。”蒂莫西不无欣喜地说:“我们和同济大学刚于9月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接下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IESD)将为我们提供技术支持。”
这份合作备忘录显示,IESD与内罗毕给排水公司的合作将开展3年,投资16.7万美元给以技术支持,其中包括为其建设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提供污水处理构筑物运行管理、工业废水管理等技术支持。当然还有不可忽视的一项工程,即包括人员培训在内的能力建设。
“我们希望合作不仅可以提高水处理的技术和水质,还能提高工作人员对新技术的管理能力。”内罗毕给排水公司董事会主席皮特·库古如说:“对当地人来说,合作将为我们带来多重收益,希望新技术可以在当地实现全年连续供水的目标。”
王洪涛介绍说,尽管挑战重重,内罗毕污水处理厂毕竟在运行。而在非洲很多国家,污水未经收集和处理直排的现象极为普遍。而且由于当地很少集中收集并处置固体废弃物,给污水处理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经费有限,非洲大多数污水处理厂采用稳定塘或简单的二级处理,但显然已经很难满足需求,寻找适合的三级处理方案,如采用湿地来处理,也许是帮助非洲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一个具有经济可行性的方案。
据李风亭介绍,中非关于污水资源化的第一期合作,已使利比亚、埃及、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布隆迪的很多城市受益。来自埃及和肯尼亚的数名学生进入IESD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课程,30多名学者和官员接受了相关培训。
据了解,在目前的二期项目中,IESD已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国家有关机构相继签署备忘录,试验、调研、培训等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李风亭对未来充满信心。
“诚然,示范工程无法缓解非洲水危机的大局。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中非合作项目能让更多的当地人接受新的理念,采用新的技术,给非洲人民带来希望。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份希望将一天天地成为现实。”田萍无限憧憬地对记者说。

从甘肃学习归来的康基在马加迪马赛人村庄修建了雨水收集设施,中间为中国环境报记者曹俊。
相关链接
UNEP-中国-非洲环境合作项目
2008年11月,中国科技部和UNEP签署《关于非洲环境技术与机制合作谅解备忘录》,在非洲16个国家开展“非洲水资源安全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科技合作”。2009年4月继而签署《非洲环境合作项目执行协议》,启动了对非环境技术合作第一阶段的4个重点项目,分别为非洲干旱地区预警机制及适应性技术、坦噶尼喀湖流域水资源和生态保护技术、城市污水资源化、雨水收集及利用技术合作。项目已于2010年年底完成。
2011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部决定再投入5000万元人民币,继续推进二期项目。项目围绕着“一河、一湖、一沙漠”的主题,正在尼罗河、坦噶尼喀湖和撒哈拉沙漠地区的16个国家展开环境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