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强对流天气侵袭东莞,也再次考验了这座城市的承受能力。暴雨过后,迟来的“停课令”、吞噬生命的下水道都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面对争议,政府、学校等当事方一一回应,然而,因暴雨造成的生命流逝却已无法挽回。
暴雨年年下,内涝年年有。面对暴雨内涝,点滴探索都是进步。只有总结过去应对暴雨的得失,不断探索,才能最大程度地将悲剧发生的可能性降低。暴雨过后,还有哪些点滴值得探索?
“停课令”完全可以不用迟到。3月31日上午8时30分,东莞市教育局通过官微发布停课通知。然而,东莞市气象台在1个小时前已经发布了冰雹橙色预警信号,为此,此官微招致了上百网友的吐槽。对此,市教育局回应称,按照相关文件教育部门并不需要统一发布停课通知。言下之意,教育局官微上的停课通知不仅不迟到,反而有些“超值服务”的意思。
暴雨临近之时,家长们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从教育局到学校,有理由多操一份心。既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均设有专门的安全主管机构,为何不能主动、及时地履行安全职责,关注天气状况?教育局联动学校,学校再联动老师,老师在家长和学生之间筑起安全防线,“停课令”是不是就能早一点到达呢?安全面前,宁可多做一千分努力,也不错失一个预防的可能,这应该成为暴雨应对中的一种共识。
下水道“吃人”的可能性,完全可以降至更低。在这次暴雨中,常平51岁的张桂禄和寮步16岁女学生均因积水太多不慎落入排水渠,被冲走死亡。而在事故发生后不久,记者走访现场发现:发生事故的明渠,均被加上了防护带。这就说明:对于一些可能吞噬生命的下水道,完全可以通过防护带进行“围蔽、警示”。现在的问题是:为何相关主管部门只在事故之后才承认“在围蔽、警示方面有值得检讨之处”?
去年3月,长沙女孩掉入无盖沙井中,这一事件引起全国网友关注。事件发生后不久,东莞市塘厦镇政府和长安镇政府纷纷在官方微博中发出号召:请市民提供沙井盖缺失线索,并对沙井盖防坠网提出建议。时隔一年,沙井盖防坠网为何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推广,以至于沙井吞人事件依然为这个初夏涂抹上了悲伤色彩?暴雨是天灾,但是,如果不能在过去的损失中总结出未来应对暴雨的经验,天灾背后就有人祸的影子。
事实上,应对暴雨,东莞已经做出了努力。去年8月,政府耗巨资完成内涝整治的莞城市桥河区域、东城下桥河区域遭遇水浸,缘因该区域桥河排涝泵站设备还因故停运,一时成为舆论焦点。近日,本报记者回访发现,暴雨来袭后,桥河排涝泵四台水泵电机全部运行正常,而泵站外正另新建箱涵、扩大出水口。东莞市水务局排水科科长赖清华介绍说,本次降雨过程中,东莞市各排涝泵站全部正常运行,绝大部分内涝积水能在半小时左右排完。
如果在“停课令”、下水井盖等事务上,付之同样的决心和努力,笔者相信,暴雨来临,东莞人完全可以展露自信和自豪姿势。而这份自信和自豪,需要我们总结过往经验,通过点滴探索实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