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后海河时不时发臭,河面垃圾漂浮,水质浑浊。如今水质已好了很多,不黑不臭,景色优美。”位于南山区后海填海区域的后海河,是全市黑臭水体中率先脱黑脱臭的一条河流。今年以来,家住太古城的林先生几乎每天都会到后海河旁跑步。林先生告诉记者,作为市民,他对后海河的治理成效很满意。
黑臭水体治理是治水提质攻坚战的重中之重。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区36条(45段)黑臭水体,18条(个)初步实现不黑不臭。根据治水提质计划,2017年底要全面完成建成区36条(45段)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当前,市水务局、市治水提质办、各责任单位已把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摆在突出位置,以“钉钉子”精神,积极有序加快推进。
36条(45段)黑臭水体治理全部启动
2015年6月初,深圳正式启动了黑臭水体排查工作。针对深圳河流域、深圳湾流域、茅洲河流域、观澜河流域、龙岗河流域、坪山河流域、珠江口水系、大鹏湾水系、大亚湾水系等9大流域水系开展排查。最终的排查结果显示:全市建成区共有黑臭水体36条,其中轻度黑臭12条,重度黑臭24条。排查结果进行了社会公示,将按季度开展挂牌督办。
后海河就是被列入建成区黑臭水体名单的河流,全长约4公里,是一条人工排洪渠。因为没有源头,曾经的后海河河水全部来自周边小区漏排生活污水、雨水,河道又黑又臭,路人只能掩鼻而过。3月18日,当记者再次来到这里采访时,发现改变很大,河道两岸景观整洁漂亮,水质明显改善,黑臭现象已经消除。一到傍晚,这里便成为周边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黑臭水体治理被视为治水提质攻坚战的重中之重,自去年以来,我市下达全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军令状”,并与各责任单位签订治水提质目标责任书,将治理任务、进度计划落实到各责任单位,要求2016年实现“一区一示范”,2017年底全面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
截至目前,建成区36条(45段)黑臭水体治理全部启动,18条(个)初步实现不黑不臭。包括“一区一示范”等10个水体在内的18个水体治理措施已基本完成,公众调查结果均为满意;27个水体正在加快治理。从抽样监测数据看,45段黑臭水体水质总体向好,基本完成治理的18个水体初步达到了不黑不臭标准;茅洲河、深圳河等重点河流水质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