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荒,已经成为首都北京的不争现实。
近10年来,北京以年均不足2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维持着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每年水资源缺口已达15亿立方米。
如何解决北京水资源短缺问题,是摆在京津冀一体化面前的首要问题。近期,这一问题也摆上了水利部门和京津冀三地政府的面前。
调水不可或缺
“今年下半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一期水就可以进京了,这多少可以缓解北京的水荒,而从短期来看,渤海湾的水也可以通过海水淡化输送进京。”一位不愿具名的北京水务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不久前,北京市水务局跟北控集团就曹妃甸海水淡化进行了座谈。根据官方报道,北京市水务局局长金树东表示,该项目将作为长期的有保障的战略储备水源,但目前还涉及到成本支出、管线建设等问题。北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东则指出,在京津冀一体化方面,海水淡化的顶层设计是亮点,是京津冀一体化的示范项目。
事实上,早在2011年10月10日,曹妃甸北控阿科凌5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就已竣工投产。为何迟迟进不了京呢?
上述水务专家表示,原因有多方面:一是渤海湾的水质太差,经过淡化后能否达标,民众有顾虑;二是海水淡化技术是否成熟,需要检验;三是目前的海水淡化技术加上沿线的管道铺设,使得水价超高,民众是否能接受也是个问题。
南水北调,海水东来,北京市从新中国建都以来一直都依靠外部输水,进入新世纪之后,更是严重依靠周边地区的水源。
2008年,“南水北调”京石段率先竣工。当年9月,河北省所辖的岗南、黄壁庄、王快、安格庄四座水库,开始输水进京。几年来,已向北京应急调水近10亿立方米。
2010年10月,山西、河北两省数个水库,也在上游放水4000万立方米进入官厅水库。
而在上世纪80年代,官厅、密云两水库的水专供北京,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从河北输水给北京。
尽管有八方支援,北京的水依然贵如油,仍然需要不断寻找新的源头。
按照北京市“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北京除了外地调水、海水淡化之外,还储备了几个水源。
第一个储备库是岩溶水方面,北京已开发了2.5亿立方米,北京市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剩下2.5亿立方米的开采工作。
第二个储备库是北引黄河水。按照规划方案,北京打算从黄河的山西万家寨枢纽调水进桑干河,最终到达官厅水库。设计调水规模可能达每年3亿立方米。
除此之外,《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还提到把雨洪综合利用纳入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大幅提高雨水的集蓄利用水平。
上述北京水务专家表示,北京市打算更多立足自身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上述岩溶水和雨洪水的利用就是例子,但由于历史上北京就是一个缺水的城市,因此调水仍然不可或缺,而这就牵扯到与天津、河北乃至更远的山西、河南等地的协调问题。
京津冀水务合作
近期,这一问题也摆上了水利部门和京津冀三地政府的面前。
水利部水资源司一位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水利部近期也在做京津冀一体化水资源协调方面的课题。不久前,陈雷部长还专门去北京调研水务,与北京市领导进行了磋商。
据官方报道,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此次会谈中强调,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认真落实北京城市战略定位,疏解和调整非首都核心功能,着力控制人口规模,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陈雷则表示,要进一步完善首都节水治水管水思路,深刻领会、牢牢把握“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水安全保障战略思想,抓紧编制并实施一批重要规划,加快建立与首都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化水务保障体系。
陈雷同时表示,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建立水资源源头保护、合理配置和水污染联合防控与动态监测的合作机制,逐步实现京津冀水资源的统筹调配、高效利用。
上述水利部人士表示,近期水利部还将继续与京津冀三地政府进行磋商,进一步细化水资源分配和协调的问题。
中国水科院副总工程晓陶表示,北京市的水资源问题,需要周边地区支援,但另一方面,近些年来,周边地区尤其是河北为北京牺牲很大,官厅、密云水库的水都给了北京,而水源地仅得到极少的补偿,这样的单方面“榨取”,不是未来京津冀一体化应有的思路。同时,北京在依靠外部水源的同时,也需要自身做好节水的工作,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民众节约用水。
5月1日,北京开始实施居民新水价。居民水价每吨由4元涨到5元,并按用水量实行阶梯水价。非居民用水统一调整到8.15元,分两步实施。自5月1日起,水价调整为7.15元,自明年1月1日起,调整为8.15元。特殊行业用水价格大幅度提高,每立方米达1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