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山东省大部地区降水将比常年偏多2-5成,防汛形势严峻。5月22日,全省城市防汛工作电视会议气氛凝重。山东省防汛“家底”怎样?
设计标准普遍低于国外
“我省城市排水设施标准普遍偏低,重要地段重现期不到2年,有的下穿式立交桥重现期只能达到1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宋军继说。
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武道吉告诉记者,城市排水设施滞后是全国性问题,在2014年新标准修订之前,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下限为1年(可理解为能排走一年一遇的暴雨),而国外普遍是5—10年。
宋军继说,我省部分城市行洪河道淤泥清理不彻底,低洼地区、下穿式公交桥强排设施能力不足,有的未设置警示标志和拦挡设施,部分城市行洪主出口不够通畅,发生大的汛情时易形成顶托。
“全省各市(县)城区约有井盖、井箅250多万个,已安装防坠落装置的仅有4.4万个,还有大批非标井盖仍在使用。”宋军继说,危旧房屋、临时板房、工棚等数量多,受大风、水浸等影响,一旦发生坍塌,易造成群死群伤。
省住房建设厅近期将组织10个检查组,分赴各地进行隐患排查和防汛督导。
棚盖侵占河道空间
5月22日,记者在省城实地探访。
在历山路铁路桥下,记者看到,桥洞最低洼处安装了醒目的水位标尺,桥东侧的泵站也正在扩建。室内已经到位了5部配电柜,并挖了一个50平米大小、深十多米的大坑,坑壁已用水泥砌好,建筑工人告诉记者,这是为临时蓄洪之用;扩建后的泵站,今年汛期就能用上。
河流进行了截污改造。在和平路诚基中心小区西墙,记者看到羊头峪西沟穿过和平路后的拐弯处,河道底部新砌了一道矮坝,将上游来的水截住,经过格栅过滤,进入河底东侧新砌的污水管网。河道干燥,没有水,也没有异味。
但隐患仍然存在。东圩子壕与东关大街交口处,河道上棚盖着一栋二层小楼,将本来只有1米多深的河道堵得更“结实”。记者看到,一楼租给了6家店铺,二楼是一家有七八个房间的棋牌室。
历山路铁道桥南端、西侧的柳行河上,一家起名“兄弟餐厅”的小砖房正好占压在河道上,还向下“卧”了将近一米,压缩了河道空间。有的河道没有防坠护栏。历山路铁道桥西侧的柳行河一段,约有100米的河道没有护栏。而河道紧邻着一条人来人往的小路。
“软硬兼施”才能安全度汛
汛期一到,各地“24小时值班”等制度开始运转。
但宋军继提醒,一些地方的防汛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的防汛抢险物资储备数量、规模达不到标准要求,专业抢险队伍人数偏少、业务不精、装备落后、缺乏演练,社会防汛队伍有名无实。
另一个需要避免的,是责任落实不到位。“虽然各级每年都签订责任书,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依然存在。”他说,有的部门、单位对城市防汛工作心存侥幸,工作被动应付、落实不力。有些防汛检查巡查流于形式,不到边、不到角,该发现的问题隐患没有及时发现整改。有的地方汛情信息上报不及时,个别城市还存在防汛值班脱岗问题,责任追究没有到位。